中新网兰州11月5日电 (戴文昌 李亚龙)从社区食堂里热气腾腾的一碗热粥,到独居老人床头随时待命的紧急呼叫器;从为困境儿童精心组织的“助学家访”,到养老驿站提供的贴心“上门护理”……“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甘肃省一系列民生实事项目不仅切实解决了民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更让“温暖”成为这五年甘肃民生清单中最鲜明、最动人的底色。
2023年11月16日,兰州市七里河区吴家园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社区食堂内,老中青三代人组成“饭搭子”一起吃午餐。(资料图) 李亚龙 摄
5日,“决胜收官‘十四五’ 争先进位话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甘肃省民政厅专场举行。据介绍,“十四五”期间,甘肃省在养老、托育、救助、社会服务等多个领域持续发力,不仅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民生成绩单,更推动该省民政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甘肃省民政厅厅长苟保平在发布会上表示,与“十三五”末相比,该省城乡低保平均标准分别增长了26.7%和26.9%,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分别增长了34.7%和29.9%。目前,全省共保障城乡低保对象180.18万人、特困供养人员10.98万人,有效保障了困难民众的基本生活。
民生服务既要“提品质”,也要“守底线”。苟保平指出,在基本民生保障方面,甘肃省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机制,构建了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将救助范围拓展至低保边缘家庭和刚性支出困难家庭。通过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机制,有效兜牢了防返贫的底线。
图为甘肃甘南州民政社会福利综合服务中心儿童福利院内,工作人员指导孩子们的功课。(资料图) 李亚龙 摄
这五年,是甘肃省民政事业提质增效、快速发展的五年,老龄工作与养老服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苟保平介绍,五年来,甘肃完成了养老服务与老年人权益保障“双立法”,建成了养老机构和设施8620家,床位11.1万张,护理型床位占比从45%提升至62.5%,服务供给能力持续增强。
值得一提的是,甘肃省委、省政府连续5年将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累计投入15.5亿元,建成了520个乡镇(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900个村级互助幸福院,还建成了1072个老年助餐点,完成了5.3万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提前超额完成了国家“十四五”规划任务。
民生服务的“温暖”不仅体现在基本保障上,更延伸到了专项社会服务的多个领域。苟保平说,今年5月10日,该省婚姻登记实现了“全国通办”,县级婚姻家庭辅导室覆盖率达到了100%;殡葬服务设施投入超过8亿元;35万余条地名信息入库,3.5万个乡村地名在主流地图上“点亮”。
图为甘肃临夏州广河县综合福利院里的儿童宿舍。(资料图) 戴文昌 摄
此外,社会力量的加入也为甘肃的民生服务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甘肃的社会组织数量已达1.63万个,慈善组织较2020年增长了83%,年度慈善捐赠突破了5亿元,福利彩票累计募集公益金达到了40亿元。
“结对帮扶·爱心甘肃”工程更是成为了民生领域的亮点。25.1万名干部与26.6万名困难民众结对认亲,帮办实事近60万件,社会组织捐款捐物1.42亿元,形成了弱有所扶的良好社会风尚。
一组组数据的背后,连接的是千家万户的民生实事,给予的是困难民众奔向美好生活的希望。如今,一条条民生政策、一项项民生举措,正将更多的温暖和关爱送达每一个困难家庭、每一位困难人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