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武汉11月4日电 (江珊) 近日,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研究员陈思翀带领的科研团队通过系统研究证实,大型古树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鸟类重要庇护所的角色。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城市绿化中的生态价值,也为韧性城市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Biological Conservation》。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动物栖息地碎片化问题日益严峻。在植被稀缺的城市核心区,大型古树因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生态功能得以保留。研究指出,这些历经百年生长的古树拥有复杂的三维树冠结构,其枝叶密度和层次远超人工种植的景观树木,为鸟类提供了理想的停歇、隐蔽和繁殖场所。此外,古树结实的果实成为红耳鹎、乌鸫等食果鸟类的重要食物来源,尤其在秋季果实成熟期形成独特的“鸟类食堂”现象。
为验证古树的生态庇护功能,研究团队在武汉市区选取了樟树、朴树、柞木等30棵胸径超过80厘米的古树作为观测样本。通过连续3个月的跟踪观测,研究人员记录到41种、近5000只鸟类的活动轨迹。数据显示,尽管城市中心鸟类物种多样性较郊野降低37%,但鸟类对古树的利用率呈现显著上升趋势:市中心鸟类在古树上的停歇频率是郊野的4倍,以古树果实为食的鸟类比例更高达郊野的150倍。
进一步分析发现,无论处于城市还是郊野环境,鸟类在古树上的单次停歇时间均无显著差异(平均停留时间约8.2分钟),但在城市中心区域观察到轻微下降趋势。陈思翀研究员解释,这可能与城市噪音、光污染等干扰因素有关。值得注意的是,古树周边50米范围内的绿地质量对鸟类活动具有显著影响,完整连续的绿地系统能将鸟类停留时间延长2-3倍。
“每棵古树都是活的生态基站。”陈思翀强调,研究证实古树不仅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更是维持生态平衡的关键基础设施。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应建立“古树-微生境-绿地网络”三级保护体系:通过划定古树保护圈、修复树周土壤环境、构建连通性绿地等措施,最大限度发挥古树的生态服务功能。特别是在高密度开发区,保留单株古树的价值相当于建设10公顷人工绿地。
该研究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新视角,相关模型已应用于武汉、南京等城市的生态规划实践。专家建议,未来城市绿化应优先保护现存古树资源,避免盲目引进外来树种,通过科学修剪维持树冠自然形态,让这些“绿色活化石”继续守护城市生态安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