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郑州11月2日电(张楠 李海珠)当千年中医针灸遇上前沿人工智能,传统医学正迸发出数字化新活力。2025中国·郑州“一带一路”中医针灸技术交流大会2日在河南郑州开幕,全球首个“岐黄针灸大模型”正式发布,标志着AI技术深度赋能针灸领域迈入新阶段。
AI大模型重构针灸诊疗范式
本次大会由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中国针灸学会指导,郑州市中医院主办。开幕式上发布的“岐黄针灸大模型”成为焦点,该模型整合经络腧穴、刺法灸法、临床治疗等12大功能模块,构建起覆盖针灸全流程的智能服务平台。郑州市中医院党委书记徐学功表示:“通过科技赋能中医传播,我们正推动数字产品走向国际,让中医智慧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更稳健的传承。”
智能设备重塑中医服务体验
在针灸流派与非遗技术展示区,多款“数字专家”引发参会者热议。艾灸机器人现场演示明火直灸技术,其搭载的智能传感系统可精准复刻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施灸手法。“设备能根据用户体质自动调整艾灸温度与时长,单日服务量可达传统方式的3倍。”工作人员张秋朋介绍,这类标准化设备正在全国200余家中医馆试点应用。
更引人注目的是具备开方能力的智能机器人。河南经方云科技有限公司展示的“数智岐黄·经方云”系统,以《伤寒论》《金匮要略》为底层逻辑,融合2000余位历代名医诊疗数据,可实现“病-证-方-药”全链条智能分析。“系统生成的处方已通过临床验证,准确率达92%。”公司技术总监现场演示了从舌象采集到个性化方案输出的全过程。
技术赋能与人文传承的辩证思考
针对AI在中医领域的应用边界,河南中医药大学针推学院副教授于冬冬指出:“AI通过舌诊脉诊大数据分析已能完成基础诊断,但像‘常氏三绝’‘帖氏飞针’这类需要数十年功力沉淀的绝技,目前仍难以被机器完全复制。”美国中医药针灸学会主席王少白则强调:“AI在症状记录、数据对比方面具有优势,但在精准治疗层面,中医药的数字化发展仍需长期探索。”
国际化浪潮下的中医新机遇
随着WHO将针灸纳入全球医学体系,目前已有113个成员国认可针灸疗法。河南省针灸学会会长路玫透露,德国、瑞士等国已建立针灸科研中心,英国NHS系统将针灸纳入慢性疼痛治疗指南。“AI技术的融入正在加速中医标准化进程,这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将为千年岐黄之术开辟更广阔的国际化道路。”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