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熊丙奇
近年来,一种“想赚钱先交钱”的兼职骗局正悄然兴起,让许多怀揣梦想的年轻人陷入困境。据央视《财经调查》深入报道,不少年轻人在寻找兼职工作时,不慎落入这类精心设计的骗局,不仅未能如愿以偿地赚到钱,反而背负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
兼职骗局揭秘:培训费与违约金成双刃剑
这些发布兼职岗位的公司,表面上看似提供多样的工作机会,实则暗藏玄机。它们的核心盈利模式并非通过兼职工作本身,而是依靠所谓的“培训课程”。一旦兼职人员决定参与学习,公司便通过收取高额培训费获利;而若兼职人员识破培训背后的真实意图,要求解约时,公司则利用提前约定的违约金条款,确保自身“只赚不赔”。
骗局升级:专业运作与分期支付成新趋势
与以往媒体曝光的“培训贷”“套路贷”相比,当前的兼职骗局在运作上更为专业和隐蔽。一些不法平台甚至为兼职人员提供培训费分期支付服务,同时协助培训机构处理因培训或贷款产生的“债务纠纷”,使得整个骗局链条更加完善,难以察觉。
定性骗局:维权之路的关键一步
治理兼职骗局,首要任务是明确其性质。这并非简单的培训纠纷或贷款纠纷,而是一种有预谋的诈骗行为。若将其简单归类为普通纠纷,被骗的年轻人将难以有效维权。一方面,培训协议的存在使得年轻人若不愿接受培训,便可能被视为违约,需承担贷款责任;另一方面,即便向平台投诉或法院起诉,对方也能凭借合同进行抗辩,甚至利用仲裁合同条款阻止法院受理。
虚构高薪兼职:骗局的核心诱饵
然而,这些推导均忽略了一个关键前提:签订培训合同和贷款合同的初衷,是机构承诺的高薪兼职机会。正是这一诱饵,让年轻人不惜花费(甚至贷款)参加培训。因此,只要查证高薪兼职为虚构,便可认定这是以兼职为幌子的诈骗行为,无论其合同制作得多么专业,都应受到法律的严惩。
查证高薪兼职:多维度排查是关键
查证机构承诺的高薪兼职是否真实存在,并非难事。可通过排查机构的经营内容、实际为多少参加培训者兑现了兼职机会等来进行。此外,若机构掌握少量兼职机会却不公开招聘,而是作为培训牟利的“商机”,则涉嫌非法经营,扰乱正常的招聘用工秩序。
海量投诉:多部门联手治理刻不容缓
据报道,在知名投诉平台上搜索“兼职培训”,相关投诉数量竟高达13900多条。面对如此庞大的投诉量,有关部门不应置身事外,而应主动介入调查。公安部门、教育部门、网络平台监管部门应联手启动对兼职培训乱象的治理行动,严厉打击虚假招聘和培训诈骗行为。
提高识别能力:年轻人自我保护的重要一环
当然,年轻人在寻找兼职机会时,也应提高警惕,增强识别能力。不要轻易相信机构的承诺,特别是对于那些要求交钱培训才能获得的兼职机会,更要保持高度警惕。记住,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任何看似轻松的赚钱机会背后,都可能隐藏着巨大的风险。
(作者是教育研究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