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速览

从崧泽文化到长江口二号古船:解码上海六千年文明脉络

时间:2025-11-05 22:08:13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刘阳禾

作者:文汇报 王蔚 张挺 周俊超 王竟成 陈彦锴 邢千里 王卓 陈云峰

看见人文之城系列短视频封面

《看见人文之城》系列短视频第十集《从崧泽文化到长江口二号古船》近日上线。节目跟随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高蒙河、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副教授文少卿的脚步,从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到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工作站,通过考古实证与科技手段,揭开上海六千年文明史的神秘面纱。

该系列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市委网信办、市委外宣办、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与文汇报社联合出品,以人文视角解读城市文化基因。

高蒙河:上海六千年文明史的考古实证

针对“上海历史仅百年”的误解,高蒙河教授指出,通过文明探源工程,上海已发现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等五支考古学文化,构建起全链条、无缺环的文明发展脉络。作为上海最早人类活动地之一的崧泽遗址,其出土文物证明上海早在六千年前已参与中华文明起源进程。

“上海的开放包容精神并非近代产物,而是根植于六千年的文化基因。”高蒙河强调,考古工作揭示了上海在中华文明形成中的原创性贡献,为城市精神溯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文少卿:科技赋能水下考古的“上海方案”

长江口二号古船整体打捞项目开创了多项考古先河。文少卿副教授介绍,该考古首次将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于水下领域,通过检测双耳瓶内泥土的DNA信息,成功推断古船潜在停靠点及末次航行时间,实现了“看不见的遗存”可视化研究。

“考古工作站集研究保护于一体,为全球水下考古提供了‘上海方案’。”文少卿透露,团队正构建“上海序列”考古研究体系,计划从六千年前持续至近现代,全面呈现城市时空发展轨迹。

考古新范式: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高蒙河指出,当代考古已从“挖宝”转向文化传播,考古人正通过“双向奔赴”模式推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在上海“文化遗产热”与“文化消费热”叠加背景下,文明探源工程成为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城市文脉的重要抓手。

文少卿补充道:“‘何以上海’是‘何以中国’的关键板块。长江流域与海洋文明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考古研究正为这一命题提供关键注解。”

全景解读上海文化实践样本

《看见人文之城》系列通过知名专家与实践者视角,深度剖析《上海市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行动方案》中的9大行动、30项重点工程。节目提炼文化实践规律,展示上海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创新探索,为打造自信自强文化样本提供生动案例。

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现场

(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