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速览

国考年龄放宽至38岁:如何推动用人机制向能力本位转型?

时间:2025-11-06 05:58:45 来源:工人日报 作者:周驰

国考年龄放宽至38岁:如何推动用人机制向能力本位转型?

专家建议引入能力分析模型,通过结构化测评实现人岗精准匹配,破解“大龄考生”发展困境

工人日报记者 陶稳

阅读提示:年龄放宽带来新机遇,制度设计需兼顾公平与效率

2026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显示,报考年龄上限从35岁放宽至38岁,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可放宽至43周岁。这一调整为“35岁+”群体打开新通道,但专家提醒,打破年龄门槛仅是起点,需通过制度革新推动用人观念向能力本位转型,避免“进得去、发展难”的结构性矛盾。

“复活赛”开启:35岁以上考生重燃希望

“本来以为彻底没机会了,现在突然多出3年备考时间。”山西省忻州市36岁的张女士在县城从事文职工作,因待遇问题5年前开始考公。得知2026年国考年龄放宽后,她第一时间报名,“这次终于不用在年龄门槛前止步了”。

类似案例不在少数。广西桂平36岁的周先生在企业做过程序员,因行业年龄歧视转战考公,2023年考入乡镇事业编后仍坚持备考公务员;“本科毕业10年换了4份工作”的河南周口李晓萌,在年龄放宽后锁定黄河河务局岗位,认为“人生有了新方向”。

国家公务员局数据显示,2026年度国考通过资格审查人数达371.8万,较2025年增加30万。中公教育高级分析师李茜指出,报考人数创新高与年龄放宽直接相关,许多处于职业转型期的“35岁+”人群将考公视为稳定发展的优先选择。

能力价值重估:政府示范带动社会观念转变

“政府带头打破年龄门槛,释放了以胜任力为核心的用人导向。”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张家平分析,随着人均预期寿命延长和延迟退休政策推进,职业生命周期延长成为趋势,放宽年龄限制既符合人力资源开发规律,也倒逼企业重新评估成熟人才价值,“尤其在依赖经验的专业领域,35-38岁群体的系统化技能和复杂问题解决能力具有独特优势”。

吉林大学行政学院教授孙德超认为,国考改革具有示范效应,“当公共部门明确‘能力优先’,企业和社会机构将逐步摒弃隐性年龄歧视,形成更科学的选人用人标准”。

现实困境:岗位选择少、发展顾虑多

尽管政策利好,但“大龄考生”仍面临多重挑战。拥有6年考公经验的35岁考生小林筛选岗位后发现,符合条件的职位要么离家远,要么要求应届生或基层经验,最终放弃报考。李茜指出,这部分考生备考动机强、责任心强,但学习精力、记忆力不及年轻群体,且家庭牵绊多,时间分配压力大。

社交平台调研显示,考生担忧集中在三方面:一是中年身体素质下降影响体检;二是原单位工龄、职级衔接困难;三是对晋升空间和发展前景存疑。李茜强调:“若仅放宽入口,体检标准、晋升机制等仍沿用旧模式,高龄人才可能陷入‘进得去、留不住、发展难’的困境。”

破局之道:从机会公平向发展公平延伸

针对制度配套问题,专家提出多项建议:

  • 建立“双轨制”晋升通道:张家平建议,在行政职级序列外增设专业技术类公务员序列,以专业成果、项目贡献为晋升依据,打破“论资排辈”传统。
  • 推行岗位适配度评估:引入能力分析模型,明确不同岗位所需核心素质(如应急反应、政策研究等),通过结构化测评实现人岗精准匹配,避免“一刀切”式用人。
  • 优化考核与培养机制

李茜认为,需定制更科学的考核项目,建立合理的晋升阶梯,例如针对“35岁+”群体设计差异化体检标准,完善工龄衔接政策,提供定向培训支持等。

地方实践:多地已试点年龄放宽政策

国考改革前,部分地区已开展探索。2024年1月,四川省人社厅明确支持事业单位放宽招聘年龄;2025年8月,上海市执法类公务员考试将年龄上限设为38周岁。这些试点为全国性改革提供了经验参考。

“入口开放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挑战在于制度生态的同步革新。”张家平强调,需通过系统性改革构建“能力导向”的用人生态,让年龄不再成为人才发展的桎梏,真正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