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丁慎毅 《工人日报》
近日,一则关于铁路12306购票页面的细节引发养宠人群关注。据11月2日央视新闻报道,部分列车车次信息旁新增了带有“宠”字的绿色方框标识。12306客服人员解释称,这一标识代表该列车支持宠物托运服务,目前已有50趟列车完成标记。
宠物托运服务半年扩至50趟列车
铁路部门自今年4月首次推出宠物托运服务以来,覆盖范围持续扩大。初期仅京沪线5座车站的10趟列车提供服务,半年内已延伸至多条线路。购票页面新增的“宠”字标识并非装饰,而是通过盘活行李车厢闲置空间、优化既有车次服务能力,精准对接养宠人群的出行需求。
尽管当前服务仍存在覆盖线路有限、托运成本较高、需提前预约并携带《动物检疫合格证明》等限制,但这一尝试体现了铁路部门在服务质量提升与服务边界拓展上的积极探索。
多领域探索宠物友好服务模式
打造宠物友好环境的实践已延伸至多个领域。上海将旧厂房改造为宠物运动街区,深圳社区增设宠物服务站,酒店预订平台标注“宠物友好”房型,网约车平台推出“宠物专车”……这些创新均与12306的“宠”字逻辑一脉相承:通过挖掘存量空间与流程潜力,精准满足养宠人群需求。
社会服务升级背后的情感共鸣
从宠物托运实现“人宠同出发、同到达”,到携宠出行、住店成为现实,这些服务创新不仅体现了对养宠人情感需求的尊重,更反映出服务提供方将细节做到极致的追求。养宠人愿意为托运支付费用,源于对宠物福利的重视;游客选择宠物友好民宿,则因情感需求得到更好满足。
“小需求”中蕴藏大市场,更蕴含盘活存量资源、提振消费的密码。当服务提供方将消费者的小麻烦视为大事,这类“小而美”的创新必将持续涌现,为消费市场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