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9月16日电(记者 李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6日在北京召开主题发布会,聚焦秋季健康问题的中医预防与调理方法。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在会上详细解读了如何科学应对‘秋老虎’引发的中暑风险。
‘秋老虎’现象与健康风险
刘清泉指出,夏秋交替时节虽已立秋,但‘秋老虎’带来的短期高温仍不可忽视。此时湿气与暑热交织,易导致人体出现燥热感,若燥邪与暑热共同作用,可能引发头晕、乏力等中暑症状。他特别提醒,老年人因体质敏感,对暑湿的耐受能力较弱,需加强防护。
预防‘秋老虎’伤人的三大原则
1. 出行防护:午后高温时段尽量减少外出,选择透气性好的棉麻衣物,保持室内通风换气。
2. 饮食调理:以清暑祛湿为主,逐步过渡到防秋燥的饮食模式。避免辛辣、冰冷食物刺激脾胃,推荐食用绿豆薏米粥、荷叶汤等清热食材。
3. 作息调整:坚持早睡早起,午后小憩15-30分钟恢复体力。清晨或傍晚可进行散步、八段锦等轻度运动,避免剧烈运动后大量饮用冷水。
中暑症状的分级处理方案
刘清泉强调需根据症状类型采取针对性措施:
1. 暑湿型中暑:表现为身热、胸闷、腹胀、食欲差。可用新鲜荷叶配薏米绿豆煮粥,或以藿香、佩兰泡茶饮用,同时按摩内关穴、足三里穴、阴陵泉穴辅助调理。
2. 燥邪型中暑:除发热头晕外,伴有口干、咽痛、尿黄。建议用麦冬、石斛、鲜梨煮水代茶饮,乏力明显者可加西洋参片泡水补气。
特殊人群防护要点
老年人若出现持续高热、意识模糊等严重症状,需立即就医。刘清泉特别提醒,‘秋老虎’期间切勿因天气转凉而放松警惕,仍需保持防暑意识,随身携带藿香正气水等常备药品。
此次发布会为公众提供了科学的季节交替健康指南,帮助民众通过中医智慧实现‘未病先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