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青春之美:多方合力防止未成年人陷入医美风险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明确表示,未成年人正处于生理发育关键期,审美观念尚未定型,过早接受医疗美容服务可能引发身体损伤、心理创伤及效果偏差等问题。基于这些风险因素,专家强烈建议未成年人应避免进行医美项目。
随着医美市场规模突破2000亿元,行业乱象日益凸显。部分机构通过虚假宣传制造“容貌焦虑”,利用“零首付变美”“医美贷”等金融陷阱诱导消费,甚至将“白幼瘦”等畸形审美包装成潮流标准。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因非法医美导致毁容的案例中,未成年人占比达17%,其中超60%存在监护人不知情的情况。这些机构常以“轻医美”“微针”等概念模糊医疗行为边界,将具有创伤性的项目包装成日常美容护理,严重威胁消费者健康安全。
医疗美容的本质是医疗行为,必须由持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机构开展。根据《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生活美容机构擅自开展注射、激光等医疗项目属于违法行为。然而调查发现,83%的美容院存在超范围经营现象,通过“免费体验”“专家坐诊”等话术诱导消费者。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社交媒体平台充斥着“锁骨放硬币”“A4腰”等极端审美挑战,导致未成年人产生严重外貌焦虑,某整形医院数据显示,16岁以下咨询整形的学生群体中,75%表示受网络内容影响。
针对未成年人医美乱象,现行法规明确规定需经监护人书面同意,但执行层面存在诸多漏洞。某些机构通过“线上签字”“口头确认”等方式规避监管,甚至伪造监护人授权文件。建议建立“监护人双确认”机制:要求医美机构实施未成年人项目时,必须由监护人携带身份证件现场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将操作过程全程录像备查。同时推行“整形冷静期”制度,允许消费者在签约后24小时内无条件解约。
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需要多方协同发力。监管部门应建立“黑名单”制度,对违规机构实施行业禁入;平台企业需完善内容审核机制,屏蔽“容貌焦虑”相关内容;学校应加强审美教育,开展“身体自信”主题课程。数据显示,经过系统审美教育的青少年,对整形需求的认知理性度提升42%。正如专家所言:“真正的美丽源于健康自信,而非刀锋下的标准件。”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那些所谓的“瑕疵”恰是珍贵的生命印记。与其追求千篇一律的“完美”,不如学会与自己和解。当社会形成“健康美>容貌美”的共识,当未成年人建立起“内在美>外在美”的价值观,那些伸向孩子的医美陷阱自然失去市场。让我们携手为青春筑起防护墙,让年轻的生命在阳光下自信绽放。
(本文数据来源:国家卫健委、中国整形美容协会2025年度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