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拉萨11月3日电(贡确)近日,西藏日喀则定日、定结、拉孜等地的灾后重建工程全面竣工交付,曾因地震受损的藏式民居已焕然一新。在这片平均海拔4600米的高原上,汉、藏、回、彝等20多个民族的5000余名建设者与本地民众携手奋战200余天,共同创造了高原重建的奇迹。
高原奇迹:多元合力书写重建篇章
2025年1月7日,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波及定日、拉孜、萨迦等5个县。面对灾情,政府统筹协调央企、民企与群众力量,形成"政府主导+企业援建+群众参与"的重建模式。来自四川、甘肃、青海等地的技术工人与本地群众同吃同住,通过"传帮带"机制培养了300余名本地熟练工,既传授建筑技术,又推广国家通用语言,促进民族交流融合。
工地上的民族团结交响曲
重建现场成为民族交融的生动课堂。藏语、川普、甘普等方言交织,手势成为跨语言沟通的桥梁。昂仁县零工扎西顿珠在四川师傅史丛明指导下,3个月内掌握了下水道施工技能,月收入从3000元增至6000元。拉孜县夏拉苏村的帐篷茶馆里,四川工人陈新用藏语与阿妈互致问候,藏族群众则悄悄为工棚送去热饼子,这些温暖细节见证着"各族一家亲"的深厚情谊。
新家园绽放新生机
10月22日,拉孜县萨卓村首批20户村民喜迁新居。村民们捧着哈达、青稞酒和"切玛"五谷盒,向建设者献上最高礼节。如今的新村水电路网全通,6种户型满足不同家庭需求,160平方米的藏式新房配备地暖、太阳能等设施。村民巴桑开起便利店,次仁达娃计划发展民宿,灾区正从"安居"向"乐业"转型。
民心相通筑牢团结基石
"新房子是暖的,心里更暖!"萨嘎县村民次仁达娃的感慨,道出了灾区群众共同心声。这场跨越民族的重建实践,不仅重建了1200余户坚固民居,更在珠峰脚下架起民族团结的连心桥。从技术传授到语言互通,从生产互助到文化交融,各族群众用双手共同托举起幸福新生活,书写了新时代高原上的团结奋进篇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