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度国考报考年龄限制迎来重大调整——10月16日发布的招考公告明确,一般报考者年龄上限由“35周岁以下”放宽至“38周岁以下”,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年龄上限则从“40周岁以下”调整为“43周岁以下”,两类人群的报考门槛均提升3岁。这一改革标志着国考30余年来首次突破“35岁门槛”,为打破职场年龄歧视、推动就业公平注入新动力。
三十年首改:从“35岁门槛”到“38岁新标”
自199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实施以来,“35周岁以下”始终是国考报考的核心条件之一。这一规定旨在选拔年轻人才,适应当时的社会发展需求。然而,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2022年劳动力平均年龄达39.72岁,较1985年提高7.47岁)和人均受教育年限延长,35岁群体已成为职场中坚力量。此次年龄放宽,既是对现实需求的回应,也是对人才评价体系的优化。
社会热议:公众期待打破“年龄天花板”
政策公布后,公众对国考年龄调整的关注度持续升温。长期以来,“35岁门槛”不仅存在于公务员招录,更蔓延至企业招聘、互联网行业等领域,成为隐性的就业壁垒。这种现象加剧了职场人的年龄焦虑,甚至催生“35岁危机”的社会心态。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人力资本报告2024》显示,35岁左右人群通常处于职业黄金期,兼具经验与能力,却因年龄限制面临发展瓶颈。国考的改革,无疑为社会传递了“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积极信号。
从“放宽几岁”到“不以年龄论英雄”
尽管国考迈出了关键一步,但社会仍存在担忧:38岁是否会成为新的“隐形门槛”?对此,专家指出,改革的重点不在于年龄数字的变化,而在于推动全社会形成“能力导向”的用人共识。2024年9月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消除年龄等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首次将“年龄歧视”纳入顶层设计范畴,为打破职场偏见提供了政策保障。
构建“反年龄歧视”闭环:多方协同是关键
要将政策落地为职场现实,需构建“监管-企业-个人”协同机制:
结语:让“人尽其才”成为时代常态
一个尊重人才的社会,从不会以年龄划分“可用”与“不可用”。国考的改革不仅关乎千万劳动者的职业尊严,更关乎整个社会的人才活力。当“实干”取代“年龄”成为衡量标准,当所有努力都能找到绽放的舞台,职场公平与人才发展必将迎来新的春天。
席聪聪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