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10月31日电】(记者 姜煜)随着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进入倒计时,这场汇聚全球贸易精英的盛会背后,上海海关档案工作者正以创新模式构建服务进博的"记忆中枢"。通过纸质档案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海关用97份文书档案、462组影像资料和113段声像记录,完整勾勒出七届进博会的服务轨迹。
据上海海关披露,自2018年首届进博会举办以来,海关创新实施"前置收集+全程跟进"的双轨制档案管理模式。该体系覆盖展前筹备、展中监管、展后总结全流程,累计形成文书档案97件、照片档案462件、声像档案113件及实物档案37件。这些档案不仅记录着海关在通关便利化、税收优惠、准入简化等领域的创新实践,更成为优化服务策略的重要数据源。
会展海关档案研究团队通过深度分析往届数据,提炼出三大服务提升方向:在通关环节,推动74批次来自12国的动植物产品、食品实现中国首秀;在监管领域,首创"进博慧展"智能系统,实现全链条集约化管理,使展品通关时效提升50%;在技术支撑方面,构建"中心+现场"联动监管模式,通过"进博在线"平台实现展品通关、展馆监管等环节的可视化管控。
前七届进博会的实践数据显示,会展海关累计监管展品3395批次,货值达2.53亿美元。这些数字背后,是海关通过档案研究推动的系列改革:简化审批准入手续使参展商品种类扩容30%,税收优惠政策覆盖面扩大至85%的进口展品,智能监管系统降低人工核查频次40%。
值得关注的是,海关档案工作已形成"记录-分析-优化"的闭环机制。以2024年为例,通过比对历届生鲜产品通关数据,海关优化了冷链物流监管流程,使该类展品通关时间从平均72小时压缩至36小时,为参展商节省物流成本超200万元。
随着第八届进博会筹备工作进入冲刺阶段,上海海关宣布将升级档案工作模式。新系统将集成区块链存证技术,实现档案生成、存储、调用的全流程可追溯。同时,依托大数据分析平台,海关可实时提取历年展品通关数据,为参展商提供个性化服务方案。
会展海关负责人表示:"档案工作已从单纯记录转变为服务创新的引擎。通过挖掘数据价值,我们不仅提升了监管效能,更让全球参展商感受到中国开放市场的温度与速度。"在黄浦江畔即将再次汇聚全球目光之际,海关档案工作者正以数字化手段,续写着进博会"越办越好"的新篇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