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6日,世界气象组织(WMO)正式发布《2025年全球气候状况最新通报》,明确指出极端高温天气特征在2025年持续加剧,全年气温极有可能成为自1850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第二或第三高温年份。
根据报告数据,2025年1月至8月期间,全球近地表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1850-1900年)基准水平高出1.42℃±0.12℃。这一数值已逼近《巴黎协定》设定的1.5℃升温控制目标上限。更值得关注的是,2024年创纪录的温室气体浓度(二氧化碳、甲烷等)与海洋热含量在2025年仍呈现上升趋势,初步监测显示两项关键指标继续刷新历史峰值。
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绍罗在通报中强调:'当前的气候轨迹表明,在未来几年内将全球升温幅度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1.5℃以内的目标已几乎无法实现。'他指出,2024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突破420ppm(百万分比浓度),甲烷浓度增长速率较20世纪平均水平加快60%,这种双重压力导致气候系统进入'高危加速期'。
尽管短期目标受挫,报告同时传递出积极信号:'科学模型明确显示,通过大规模减排和碳移除技术,到21世纪末将气温回落至1.5℃以下仍然完全可行且必要。'这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保留了关键窗口期。
此次发布的权威数据将直接服务于即将召开的贝伦气候峰会。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第30次缔约方大会(COP30)的前置会议,贝伦峰会需基于最新气候科学制定2030年前减排路线图。世界气象组织通过量化分析全球变暖速度、极端事件频率等核心指标,为各国谈判代表提供了不可忽视的决策依据。
(总台记者 易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