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立冬时节,走进山东省泰安市邱家店镇姚家坡村,布料摩擦的沙沙声与机器运转的嗡嗡声交织成独特的产业交响曲。村道上满载货物的卡车往来穿梭,一箱箱印有“姚家坡制造”的秋裤正发往全国市场,这座仅有380户的小村庄,正以惊人的产能书写着乡村振兴的传奇。

在村民孟兆义家的生产车间里,两台自动化缝纫机正高效运转。这位从事秋裤生产15年的老匠人告诉记者:“过去用脚踏缝纫机,一天只能做几十条,现在全自动设备让产量翻了十倍。”他的妻子在旁补充道:“我们不仅通过电商平台把货卖到新疆、内蒙古,还接到了俄罗斯的订单。”
据村委统计,全村160余户从事针织产业,年产量达8000万条,形成从织造、印染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这个数字背后,是四十余年产业迭代的缩影——上世纪80年代家庭作坊式生产,90年代因盲目扩张导致滞销,最终通过“分散生产、集中销售”模式重构产业生态。如今,村里建成的泰安市神山针织大市场,已成为华北地区重要的针织品集散地。

在村民刘玲的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裁剪新型抗菌面料。“现在年轻人不仅要保暖,还要时尚。”她展示着新开发的莫兰迪色系秋裤,“这款带瑜伽裤设计的产品,旺季每天能走货3万条。”这种产品迭代思维,让姚家坡村的秋裤单价从5元提升到20-50元不等,成功打开中高端市场。
产业升级的浪潮中,金红岳的转型更具代表性。他的高端定制车间里,德国进口织布机正在编织含羊绒成分的保暖面料。“虽然转型初期客户需要培养,但现在已经接到北京、上海的定制订单。”这种差异化竞争策略,使他的产品毛利率达到40%以上。
11月1日举办的首届秋裤文化节,成为产业融合的新里程碑。在隔壁王林坡村的网红街上,姚家坡村的展位前围满游客,金红岳的展台当天就售出2000余条秋裤。这种“文旅+产业”的跨村联建模式,不仅拓展了销售渠道,更让传统制造业焕发文旅新价值。
面对持续增长的订单需求,村党支部书记石西军透露,正在规划的200亩针织产业园将引入智能吊挂系统,实现从原料到成衣的全流程自动化。“我们还要注册集体商标,对接波司登等龙头企业,让姚家坡秋裤成为品质代名词。”
姚家坡村的蝶变,正是泰安市纺织服装产业升级的缩影。自2022年组建产业链专班以来,全市2000余家纺织企业形成集群效应,其中145家规模以上企业年产值突破百亿元。从家庭作坊到现代化产业园区,这条“织”就的乡村振兴路,正为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鲜活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