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终身学习理念深入人心与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的双重推动下,知识付费已成为当代青年获取知识、提升自我的重要途径。然而,海量知识付费产品涌现的同时,也暴露出内容质量参差不齐、虚假宣传等突出问题。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开展的专项调查显示,68.4%的受访青年期待建立透明评价机制,近七成青年将内容质量视为选择知识付费产品的首要考量因素。
调查数据显示,71.7%的受访青年在进行知识付费时,将内容质量作为核心决策依据。在北京就读的00后大学生王欣(化名)为提升英语交流能力,花费百元购买了某博主的英语课程。她坦言:"课程确实有效果,但需要花费精力筛选适合自己的内容。知识博主应当明确标注课程适用人群和预期效果,避免夸大宣传。"
市场销售从业者周晓(化名)对知识付费乱象深有感触。她曾花费千元购买写作课程,授课者承诺帮助学员投稿赚钱,最终却只能向其个人公众号投稿。更令她震惊的是,某自称拥有十几万粉丝的"写作导师",公众号内容竟以分享壁纸为主。"这种包装炒作现象严重损害行业信誉,消费者需要擦亮双眼。"

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研究员徐新明指出,知识付费行业在短短五年间完成从萌芽到繁荣的跨越式发展,但快速扩张导致内容同质化严重。据统计,54.3%的受访青年认为缺乏后续服务支持,52.4%指出宣传与实际不符,49.0%反映定价虚高问题。曾在三甲医院工作的李薇(化名)购买减肥课程后,发现单节课仅教授简单动作,更有健康类课程存在知识性错误。
调查显示,39.9%的受访者遭遇过内容雷同问题。王欣观察到,知识付费门槛显著降低:"过去多是行业专家授课,现在只要有一定经验就可开课。"徐新明分析认为,从业人员资质审核缺失导致内容质量下滑,部分平台为追求流量降低准入标准,造成优质内容供给不足。
针对行业乱象,68.4%的受访青年呼吁建立透明真实的评价反馈系统。徐新明建议,应完善广告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专业性强的内容领域提供资质证明。具体改进方向包括:建立严格的内容审核与创作者认证机制(62.0%支持)、提供更长时间免费试听(60.3%支持)、畅通监督举报渠道(56.4%支持)等。
在消费建议方面,专家提醒用户应避免过度依赖付费知识。徐新明强调:"终身学习需要制定长期规划,任何短期付费课程都无法实现一劳永逸。"若发现内容与宣传不符,消费者应保存宣传材料、购买凭证等证据,通过协商退款、投诉举报或法律途径维护权益。
本次调查覆盖全国1334名青年,其中一线城市占35.8%,二线城市37.3%,三四线城市19.8%。(黄子涵对本文亦有贡献,文中受访者均为化名)
来源:中国青年报·中青网记者 戴瑶 王品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