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速览

酒店线上预订乱象:高级会员价格更高,退改条款成投诉焦点

时间:2025-11-08 02:40:52 来源:法治日报 作者:周驰

□ 本报记者 韩丹东

□ 本报见习记者 于天航

“原本计划国庆带家人看海,提前订了福建某民宿,结果公司临时通知加班,提前3天申请取消订单,平台和房东却以‘不可取消’为由拒绝退款,连商量的余地都没有。”北京的李先生向《法治日报》记者展示订单截图时满脸无奈。今年9月28日,他通过某平台预订了两晚民宿,房费共计860元,却因行程变更陷入维权困境。

“不可取消”条款成投诉重灾区

李先生的遭遇并非个例。天津市民王先生9月11日在某旅行App预订了10月3日至5日的酒店,房费467元。9月23日他因意外受伤需卧床休息,提交就诊记录、受伤照片等材料申请取消订单,平台却以“条款规定”为由扣除212元手续费。更蹊跷的是,与他同行的母亲以相同理由申请取消订单却全额退款。“客服先是称‘账户不同’,后又说‘系统判定’,始终无法给出合理解释。”王先生最终选择放弃维权,860元房费打了水漂。

记者调查发现,退改难是酒店预订市场的普遍问题。多数平台将“不可取消”条款藏在页面底部的“服务协议”中,且未作显著标识。例如李先生的民宿订单,消费者需刻意点击才能看到相关限制,这种设计明显增加了消费者的维权难度。

平台规则“双标”引争议

当失约方变为平台时,消费者维权更显被动。天津的赵女士提前十几天预订了贵州某酒店,却被酒店以“不接待”为由取消订单。平台承诺“赔付重新订房差价(最高3倍原订单价)”,但她重新预订花费4500余元后,平台却以“房间数量不一致”为由拒绝赔付。“重新预订时因房型差异订了10间房,但总花费仍在3倍赔付范围内,平台却突然改口称‘不合规’。”赵女士多次投诉后,平台仅同意以优惠券形式抵扣赔偿,她无奈表示:“真金白银的损失,凭什么用优惠券补偿?”

北京互联网法院曾审理一起类似案件。消费者杨先生提前20多天预订酒店并支付全款,后被平台以“满房”为由取消订单。杨先生另行订房花费2000余元,平台承诺的760余元赔偿却未兑现。法院审理认为,平台未区分自营与第三方业务,未公示代理商信息,需承担服务提供者责任,最终判决平台按约定赔偿。

高级会员“杀熟”现象普遍

会员等级越高价格越贵?在北京工作的秦先生就遭遇了这种“反优惠”。10月初,身为某平台高级会员的他查询江苏南京某酒店价格,10月4日至8日为267元/晚;而中级会员朋友查询同时间段同房型仅需218元/晚,普通会员更低至203元/晚。“平台说‘等级越高权益越大’,结果我的价格最贵?”秦先生联系客服后,对方先称“商家调价”,后甩锅“手机定位问题”,始终未正面回应“杀熟”质疑。

类似案例并非孤例。此前有媒体报道,某平台上某酒店大床房加早餐和礼包,白金会员价格为1003元,而普通会员价格仅为981元。平台客服解释称“价格差异因红包和优惠活动不同”,但消费者质疑这种说法难以服众。

宣传与实际不符成新痛点

除上述问题外,平台宣传与实际不符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天津市民张女士半个月前预订湖北武汉某酒店时,首页推荐栏显示价格为“90元/晚起”,配图是明亮整洁的大床房;点击进入订单页面后,价格却变成208元/晚,房型也变为“无窗小单间”。“客服先是称‘系统缓存问题’,后又说‘价格随市场波动’,这种套路明显是在骗点击。”张女士的遭遇反映出部分平台存在虚假宣传问题。

消费者呼吁加强监管

酒店线上预订本应通过技术简化流程、提升效率,但“不可取消”霸王条款、模糊的责任划分、隐蔽的“杀熟”套路,正在消耗消费者的信任。多名消费者在采访中表示:“真心希望相关部门能加强监管,让网上订房少点套路、多点安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