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5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重要节点。70年来,新疆在经济、文化、生态等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为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央广网新疆频道联合自治区党委网信办推出“人民城市·温情中国”新疆篇网络主题活动。记者团队深入天山南北14个地州,以镜头记录城市肌理,以故事传递民生温度,展现新疆各族群众携手共建幸福家园的生动实践。
央广网阿克苏11月6日消息 从戈壁荒滩到滨水绿廊,阿克苏市以“绣花功夫”推进生态修复与文化传承,在城市更新中织就民生幸福网。这里没有大拆大建的粗放模式,只有精雕细琢的治理智慧——老旧小区改造的“针脚”缝补社区温情,湿地公园的“绿线”勾勒生态画卷,国学书院的“墨香”浸润文化根脉,共同绘就“共建共享”的城市新图景。

晨光中,蜿蜒的木栈道旁,白鹭掠过湖面,孩童在观鸟亭中轻声数着飞鸟。这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正发生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阿克苏市。曾几何时,这里黄沙漫天、水源匮乏,如今却碧波荡漾、绿意盎然,成为南疆地区首个国家级湿地公园。
“以前风沙大,空气质量差,现在湿地公园成了我们家的‘后花园’。”市民王琪指着湖中嬉戏的野鸭感慨道,“树木茂密,空气清新,还能看到天鹅、苍鹭等野生动物,幸福感油然而生。”据阿克苏国家湿地公园管理人员肖青青介绍,公园由水稻田、鱼塘和废弃垃圾场改造而成,1200亩绿化面积中种植了20余种乔木、灌木及草本植物,每日有专人进行树木修剪、病虫害防治和花卉补植。如今,这里已成为30余种野生鸟类的栖息地,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
湿地公园的生态效益显著:区域空气湿度提升15%,年均降尘量下降40%,更让市民在家门口享受生态福祉。从“风沙之源”到“城市绿肺”,这一转变见证了绿色发展与民生改善的同频共振。

老旧小区改造是民生工程的“硬骨头”。阿克苏市坚持“共谋、共建、共管、共享”理念,以“微改造、精提升”激活社区活力。在英巴扎社区阳光里小区,15个分散院落通过“拆墙并院”整合为统一社区,废弃厂房变身“石榴籽家园”,增设儿童游乐区、老年活动中心和便民服务站。
“改造前召开27场居民议事会,收集300余条建议,最终确定‘四共’功能区方案。”社区党委副书记王勇回忆道。如今,小区内绿树成荫,步道相连,各族居民在“石榴籽家园”里读书、议事、跳舞,邻里关系愈发紧密。居民刘兴德对改造赞不绝口:“以前路面全是土路,绿化少,现在树绿草青,停车规范,出来散步心情都变好了。”
据阿克苏市住建局代建中心干部张超介绍,“十四五”以来,全市累计投入14.6亿元改造257个老旧小区,惠及5.1万户居民。2025年计划再改造142个小区,新增停车位713个,更新燃气、供热、供水管道18.6公里,解决管网老化、排水不畅等痛点问题。

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阿克苏市于2023年建成国学书院,通过“展、诵、讲、践”四位一体模式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书院内,古籍善本、书法绘画、传统手工艺品琳琅满目,定期举办的国学讲座、诗词朗诵会和技艺工作坊吸引各族群众参与。
依干其镇中心小学学生艾丽菲热·艾合买提在书法工作坊中临摹字帖后表示:“以前觉得书法很难,现在发现只要用心就能写出漂亮的字,我要把这份热爱传递给更多人。”据市文联干部阿丽米热·阿力木介绍,书院已开展150余场文化活动,接待游客200余批次,志愿者团队涵盖教师、学生和退休干部,成为南疆地区“文化润疆”的标杆。
国学书院的建立不仅丰富了市民精神生活,更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文化认同。书院内,“趣、实、新、活”的展陈形式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成为边疆地区文化繁荣和社会稳定的精神引擎。
结语:阿克苏市的实践印证了“人民城市”理念的深刻内涵——生态修复如绣花般精细,一草一木织就绿色画卷;旧城改造似织锦般绵密,一砖一瓦缝补民生温度;文化润心若春雨无声,一字一句滋养边疆魂脉。当湿地公园的白鹭掠过芦苇荡,当国学书院的书声回荡在河畔,这座边疆城市正以生态与文化的双轮驱动,书写着共建共享的幸福答卷。
策划:胡苗苗 岳子荷
文字:丁安 郭璁悦
视频:郭璁悦
鸣谢:阿克苏市委网信办 阿克苏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