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11月2日电(记者 陈静)胆管癌因其隐匿性强、恶性程度高,成为临床治疗的重大挑战。数据显示,晚期胆管癌患者五年生存率不足10%,传统二线治疗手段疗效有限,亟需突破性疗法改变现状。

11月2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胆肿瘤内科主任王鹏教授团队在《自然-癌症》期刊在线发表Ⅱ期临床研究成果,针对一线治疗失败的晚期肝内胆管癌患者,创新采用冷冻消融联合靶向及免疫治疗的综合方案,将客观有效率(ORR)从既往约5%提升至75%,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延长至16.8个月,总生存期(OS)达25.4个月,且未增加严重不良反应。这一突破性成果标志着中国肝胆肿瘤领域原创研究的重大进展,也为全球晚期胆管癌治疗提供了全新范式。
胆管癌早期症状易被忽视,超半数患者确诊时已进入晚期并伴有转移,失去手术机会。对于一线治疗失败的患者,传统二线治疗选择匮乏,疗效普遍不足10%,患者生存质量与预后极差。
在当日举办的“中山肿瘤年会-局部治疗专场”上,王鹏教授详细阐述了研究机制:“我们首次将冷冻消融诱导的远端效应转化为显著临床疗效,通过‘三剑客’协同模式实现精准打击。”研究团队通过冷冻技术裂解肿瘤细胞,释放新抗原激活CD8+T细胞免疫应答;靶向药物促进肿瘤血管正常化,为T细胞深入肿瘤创造条件;PD-1抑制剂全程解除免疫抑制,维持持久杀伤效果。三者形成“冷冻消融打头阵、靶向治疗破壁垒、免疫治疗再赋能”的闭环体系。
为加速突破性疗法惠及患者,由王鹏教授牵头的多中心、随机、对照Ⅲ期临床研究同步启动。该研究旨在通过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填补全球胆管癌二线治疗空白,推动临床指南更新。研究计划纳入300例晚期患者,对比创新方案与传统化疗的疗效差异。

同日,“上海国际医学科创中心·肿瘤精准介入卓越创新中心”合作共建签约仪式举行。该中心将以已验证的“肝肿瘤冷热复合消融”技术为起点,深化医工融合创新,孵化产品将优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开展临床试验,致力于打造全球肿瘤精准介入研发与转化高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