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怀化持续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绿色存折”收益节节高
“蓝师傅,你看这老问题,解决起来可真不容易啊。”清晨,湖南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芋头村,村民杨通山领着县林业局工程师蓝振盛在山路上走走停停。抬眼望去,茫茫林海一望无际,但杨通山的眉头却紧锁着。
芋头村各村民小组的林地犬牙交错,划界方式多依赖老一辈人口中的“那棵大松树”“这块大石头”等模糊标记。尽管历经多轮改革,仍有近万亩集体林地因各种原因“分不下去”。村民们守着青山,却难见“金山”。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这是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蓝振盛此次来访,正是带着改革的新精神,帮助林农们攻克老问题、解答新难题。
“推进深层次改革,办法总比困难多。”蓝振盛拿出手机,点开省里前不久公布的关于全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文件,“开展林权确权登记历史遗留问题处理五年行动”的字样格外醒目。
“明确了时间,情况也分得很细,真是及时雨!”杨通山凑近屏幕,逐行细看。
“对于躺在集体账上没分下去的山林,今年底之前就会把收益权实实在在量化到户,收益权证全部发放到户。”蓝振盛解释道,“实在是有争议的林地,也可以先搁置争议,把收益权怎么分配商量明白,让大家把真金白银拿在手里。”
老问题有了合适解法,新动向也有了政策支持。说话间,两人走到了村里正在建设的林下中药材基地。基地负责人陈中用正带着几十名村民养护中药材钩藤。他和芋头村的集体合作社签了3000亩林地的流转意向,明年开春,这片地还要种上中药材八角。
“改革的政策细致明确,我已经研究了好几天。”陈中用说,“越看越有信心。”经营权证、收益权证、碳汇权证等陆续发到林农手中,林地从“资源”变“资产”。截至目前,通道县累计发生林权流转面积超过9万亩。
“经济林木、花卉苗木、公益林天然林补偿金收益权、碳汇收益权都纳入抵押质押范围,贷款资金使用范围也在扩大。”陈中用补充道。
碳汇交易等新动能加速涌现。芋头村有190多亩林地获得了湖南首批林业碳汇权证,其中就包括杨通山家的3亩山林。
国家林业相关补偿补助资金以及流转租金是“利息”,依法依规采伐出售是“本金”——在杨通山看来,现在这林子,就是名副其实的“绿色存折”。
回到山下,村庄里灯火通明,山风穿过林海,树叶的窸窣声与村民们的欢声笑语交织成韵。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继续探索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激发活力,让这‘绿色存折’的收益越来越多。”蓝振盛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