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银川11月10日电 (记者 李佩珊)11月10日,记者漫步于宁夏银川市的街头巷尾,目光所及之处,一座座设计精巧、充满人文气息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如珍珠般散落城市各处,成为市民闲暇时光中触手可及的“精神栖息地”。
银川城市一景。 银川市委宣传部供图
“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银川市始终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根本目标,让公共文化服务如春风化雨般浸润城市的每一寸肌理。目前,银川市、县(区)两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及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已实现100%达标,41个特色鲜明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星罗棋布,全市公共文化设施总数超过900个,初步构建起“城市10分钟、乡村15分钟”的文化服务圈。同时,银川市积极推动服务模式向智慧化、精准化转型,实现图书“通借通还”,数字平台让市民足不出户即可获取海量文化资源。
科普场景在银川同样无处不在:西夏区兴泾镇的集市上,工作人员耐心讲解食品选购、用电安全等生活常识;灵武市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内,师生们聆听治沙故事后亲手栽下幼苗,以实际行动践行绿色理念;校园课堂上,“弘扬科学家精神”宣讲团的生动分享点燃了学生们的科学热情,激发了他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
如今,科学的触角已延伸至银川的每一个角落。28家社区科技馆活动丰富多彩,年均举办1200余场科普活动,深入城市肌理,带动超过10万人次青少年参与科技创新实践。“银龄科普”课堂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跟上时代步伐;“群众点单-科协派单-科技志愿服务队接单”的创新机制,让科普服务更加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变得愈发贴心、高效。
2025年,银川市再次入围“最具幸福感城市调查推选活动候选城市名单”,这背后是银川市始终将文明创建融入百姓生活的生动实践。“十四五”以来,银川市持续推进交通疏堵、老旧小区改造等民生实事,让曾经的“忧居”变为如今的“优居”,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改善。街头的公益广告随处可见,志愿服务触手可及,文明有礼已成为市民的行动自觉。
与此同时,“时代楷模”谢双义、“新时代好少年”马懿等一批先进典型竞相涌现,各类凡人善举、好人好事蔚然成风。越来越多市民以主人翁姿态,争做银川文明城市的实践者、志愿者与拥护者,共同书写着文明与幸福交织的城市篇章。
在银川,文明不是宏大的叙事,而是浸润城市肌理的日常,它书写在每一位市民洋溢着获得感与幸福感的笑脸上,成为这座塞上湖城最动人的风景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