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观念中,遗嘱似乎总是与白发苍苍、生命尾声紧密相连,被视为一种对死亡的预兆。然而,在当今社会,一些年轻人却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冷静与清醒,提前推开了那扇曾经讳莫如深的大门。他们不再将遗嘱视为死亡的阴森预兆,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对生命主动规划的智慧,一场与未来的理性对话。
年轻人立遗嘱:从“老年专属”到Z世代成人礼
根据中华遗嘱库发布的白皮书(2024年)显示,30岁以下登记立遗嘱的人数在7年间翻了12倍,其中最小的年仅17岁。这一数据令人震惊,也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不同于房车、存款等传统资产,虚拟财产、宠物信托、保险杠杆等成为年轻人遗嘱中的“新套餐”。甚至有00后将“将骨灰压制成0.3克拉蓝色钻石,交由闺蜜保管”这样的独特安排写入遗嘱,展现了他们独特的生命观和价值观。
当立遗嘱从“老年人才做的事”逐渐变成Z世代的成人礼,当遗嘱内容从“分家产”升级为“分身份、分情感、分数字足迹”,这一看似突兀的变化背后,实则是一系列深刻的社会变迁、观念革新和现实考量。在这场新型的“生命教育”和“自我认知”中,年轻人正以他们独特的方式,探索着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理性负责:年轻人立遗嘱的深层动机
“不是消极悲观,而是理性负责的体现。”24岁的小何来自深圳一个独生家庭,目前还在读研。他立遗嘱的初衷,源于一次同学遭遇的家庭变故,让他深刻意识到“明天和意外不知哪个先来”。在梳理遗嘱内容、查询机构资质、确认法律流程、征求父母意见后,小何最终付诸行动。他计划将名下银行卡留给父母,部分资金用于公益机构,并明确遗体捐献和医学研究的意愿。小何说:“这不是一时冲动,也不是悲观预设,而是在‘提前把不确定的事变确定’,是成熟的表现。”
在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遗嘱库项目办主任陈凯看来,这代年轻人成长于一个高速变化而又充满变数的时代,深切体会到生命的脆弱与无常。在这种集体体验的催化下,立遗嘱从被动的法律程序,转变为对生活掌控感的主动争取。他们无法预测生命长度,但可以选择生命落幕时的姿态。
同样,30岁的邵先生和小他4岁的妻子徐女士在领取结婚证刚10天后,就决定订立遗嘱。他们均为再婚,邵先生与前妻育有一女,已一次性付清抚养费。为了避免前一段婚姻可能带来的财产纠纷,他们决定将婚后财产相互继承,并明确邵先生的部分在后续将由现任丈母娘继承。邵先生表示:“立遗嘱不是什么晦气的事,把责任落到实处,更像是给婚姻上了份保险。好的婚姻不只是‘我爱你’,更是‘我为你想好了所有可能的退路’。”
新型生命教育:思考为什么而活
在电影《遗愿清单》中,两个癌症老人结伴实现遗愿,最终各自和解,找到了生命的意义。这部电影虽然小众,但经典台词“人生最后一年活得比之前都精彩”却发人深省。对于年轻人而言,立遗嘱更像是一次深刻的生命教育。
28岁的黄女士没看过这部电影,但订立遗嘱的过程让她重新审视生活的意义。从小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的她,深知亲情的珍贵。如今事业顺利的她,只想提前做好规划,为年迈的亲人安享晚年做足保障。黄女士说:“立遗嘱不是结束,是给这份守护的心意加了个保险。拼尽全力生活,不只是为了自己过得好,也是为了能护着那些护过我的人。”
陈凯表示,许多立遗嘱的年轻人正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人生阶段,或拥有伴侣、宠物。他们担心的是“如果突然不在了,爱的人和事会怎样”。在梳理资产、思考分配的过程中,他们不得不直面这些平时无暇思考的终极问题。这种“向死而生”的思考,赋予当下生活更明晰的方向感和意义感。
社会发展和法律服务“双催化”:立遗嘱年轻化趋势明显
立遗嘱人群年轻化已成趋势。陈凯认为,快速深刻的社会变革和触手可及的法律服务起到了“催化”作用。一方面,随着晚婚、不婚、丁克、独居人口比例上升,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革。这些年轻人的资产分配不同于传统家庭模式,更需要通过遗嘱来明确意愿,避免按法定继承可能带来的冲突。另一方面,线上遗嘱库、遗嘱咨询服务的出现让法律服务更加便捷,立遗嘱的门槛和成本随之降低,过程不再繁琐、昂贵和面对面,更容易被年轻人接触和接受。
陈凯认为,年轻人立遗嘱并不是一个需要担忧的社会异象,恰恰相反,从对死亡“避而不谈”到“坦然面对”,这是一种社会进步的信号。对生命价值和优先级的终极思考,有助于人们更清晰地活在当下。
随着支付宝账号、微信账号、虚拟货币、游戏账号、QQ号等遗嘱财产多元化、个性化,社会上难免出现“儿戏”“博眼球”“没事找事”等质疑声音。然而,对于年轻人而言,财产早已不是只有房子、存款了。只要是自己用心攒下的,就该提前安排好。当代青年遗嘱的内容,折射出他们独特的价值追求。数字遗产的安排成为标准配置,虚拟与现实的财产获得同等重视;宠物抚养权的郑重托付,映照出情感联结的重新定义;器官捐献的明确意愿,传递着利他主义的精神光芒;甚至还有人为挚爱之人留下“视频遗嘱”,用动态影像诉说静态文字无法承载的深情。
“这些细节共同勾勒出一代人的精神图谱:他们重视情感联结胜过物质积累,追求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陈凯说,这份对爱与责任的现代诠释,让遗嘱超越了简单的法律文书属性,成为一代人写给生命的情书——既是对人生无常的坦然接纳,也是对美好生活的热烈拥抱。
半月谈记者:谢建雯
(来源:半月谈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