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浓,霜露初降,2025年重阳节,70岁的王昭光迎来了人生中一个特殊的节日——这是她寻亲成功后的首个重阳节。当苏州亲人的电话铃声响起,她端详着兄姐寄来的母亲照片,眼眶湿润却笑容温暖:“家人都找到了,我再也不会有‘遍插茱萸少一人’的遗憾了。”
图为王昭光与哥哥视频通话。王志伟 摄
1960年9月,年仅5岁的王昭光与妹妹从上海保育院启程,辗转千里来到内蒙古。幼小的她记得,旅途中虽紧攥妹妹的手,却仍因人潮涌动而失散。次年2月,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原阿巴哈纳尔旗)的一对普通夫妇走进保育院,领养了这个眼神清亮却怯生生的小女孩。养父是厨师,养母是被服厂职工,后来又收养了弟弟,组成了没有血缘却胜似亲生的五口之家。
“养母常说,当年领养孩子的审批手续极为严格,需写保证书。”王昭光回忆道,“他们用最朴素的方式爱我——教我走路、说话、读书,外出上学时每月坚持给20元零花钱,生怕我受委屈。”这份跨越血缘的疼爱,让她形容自己像“被春风托起的孤雁,终于找到了栖息的港湾”。
图为幼时的王昭光。王昭光 供图
1977年,王昭光以优异成绩考入锡林郭勒盟卫生学校(现锡林郭勒职业学院),毕业后成为锡林郭勒盟医院的助产士。35年职业生涯中,她以专业与温情守护新生命:为困难家庭送衣物被褥,为急需用血的患者无偿献血,用双手迎接了无数婴儿的第一声啼哭。“她总说,每个产妇都是需要呵护的家人。”同事们这样评价。
2011年退休后,她将全部精力投入照料养父母,直至双亲安详离世。这段经历让她更深刻体会到:“爱是来路,也是归途——内蒙古的养父母给了我生命,南方的亲人让我完整了人生。”
童年“孤儿”的身份始终萦绕在王昭光心头。2023年4月,锡林郭勒盟公安局成立“国家的孩子”寻亲专班,免费采集DNA血样入库。王昭光第一时间提供血样,并详细描述妹妹的特征。同年11月13日,民警布仁巴雅尔传来喜讯:妹妹黄翠兰就在锡林郭勒盟!姐妹相拥时,她们制作锦旗赠予民警,锦旗上“人民警察为人民,寻亲圆梦暖人心”的字句熠熠生辉。
2025年4月,浙江省台州市公安局路桥分局通过DNA比对,又帮她找到了南方的哥哥姐姐。今年中秋节,王昭光与妹妹手牵手回到苏州相城区渭塘镇的家中,鲜花与掌声中,一家人终于团聚。“内蒙古教会我爱与包容,南方亲人让我懂得血脉的重量。”她感慨道。
图为王昭光(左蓝色半袖者)和妹妹南下与亲人团聚画面。锡林浩特市融媒体中心 供图
“大爱不分民族,真情不论血缘。”王昭光的故事,是千万“国家的孩子”的缩影,更是中华民族团结互助精神的生动注脚。在这个重阳节,她终于可以对着照片中的母亲说:“妈妈,我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