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交替老年人如何养生防病?中医专家支招健康过冬
随着秋冬季节来临,天气转凉、昼夜温差增大,老年人身体机能逐渐衰退,尤其是患有多种慢性病的老年人,如何安全度过这一时期成为关注焦点。近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举办发布会,多位中医专家结合临床经验,为老年人秋冬养生防病提供实用建议。
抗外邪需内外兼修,正气存内是关键
中国中医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所所长徐凤芹指出,老年人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慢性病共存(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功能减退(记忆力下降、视力听力衰退)及衰弱综合征(精力不足、行动迟缓、易跌倒)。中医认为,这些问题源于人体“生、长、壮、老、已”过程中脏腑气血虚损,尤其是肾精不足和脾胃功能减弱。
针对秋冬流感高发,徐凤芹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老年人多属气虚体质,预防感冒需“益气固表”,推荐平补食疗方,如黄芪炖鸡汤补中益气、山药粥健脾养肺、大枣茶调和营卫。必要时可在医师指导下选用益气固表类方剂。此外,适度运动可激发阳气、促进气血运行,同时注意保暖和情绪稳定,内外兼修以增强抵抗力。
缓解腰腿疼有妙招,穴位按摩+艾灸双管齐下
腰腿疼痛是老年人常见问题。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党委书记葛金文介绍,轻症可通过穴位按摩缓解:腰背痛可摩擦肾俞穴,腿酸痛可按揉足三里穴和委中穴,每穴1-2分钟,以酸胀为度。艾灸通过温热效应驱散寒湿,适合遇寒加重的疼痛,可选取肾俞、大肠俞、阳陵泉等穴位,每穴10-20分钟,注意避免烫伤。中药热敷包也可疏通经络,缓解疼痛。
葛金文提醒,老年人需重视腰腿肌肉锻炼,如仰卧抬腿、脚尖回勾等温和动作,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防治腰腿痛。
多法并举滋养阴液,改善干燥症状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老年病科主任医师杨戈指出,老年人常感口干、眼干、皮肤干燥,中医归因于“阴虚津亏”。随着年龄增长,肝肾阴虚、脾胃虚弱及不良生活习惯(如过食辛辣、熬夜)会导致津液耗伤。
改善阴虚需“滋阴润燥”,食疗可选用沙参麦冬玉竹茶润肺生津、银耳百合羹润肺安神。起居方面,应避免熬夜,保持环境湿度,少用碱性清洁品。情志调节宜保持平和,避免大怒与思虑过度。配合三阴交、太溪穴按摩,可调补肝脾肾三阴,长期坚持有滋水涵木之效。
补虚安神呵护睡眠,食疗+穴位助眠
徐凤芹表示,老年人失眠发生率约30%-50%,多因“心血虚、肝血虚”及“气血瘀滞”所致。中医治疗从“补虚”和“安神”入手,推荐桂圆莲子羹养心安神、百合枣仁茶清心安神,也可按压内关穴和神门穴宁心安神。家人陪伴和规律作息同样重要,建议老年人11点前入睡,避免浓茶和睡前使用手机。
饭后行走因人而异,量力而行更健康
葛金文指出,“饭后百步走”需因人而异。身体素质好、无严重慢性病的老年人,饭后适度慢走可促进消化;脾胃功能弱、易积食的老人,饭后休息30分钟再慢走10-15分钟,有助于缓解饱胀感。但冠心病、高血压患者饭后宜静坐或平躺,胃下垂患者饭后行走会加重症状,体质虚弱者应静卧养气。
运动养生不伤为本,顺应自然是关键
葛金文强调,老年人运动需遵循“不伤为本,适度为要”。运动时间宜选在阳气升发的早晨或下午,避开清晨和夜晚阴气较盛时段。春夏可增加运动量,秋冬则应收敛,避免剧烈运动。锻炼可练习太极拳、八段锦等温和动作,壮腰固肾,同时注重精神调养,达到“形神合一”。
葛金文总结老年人“护本锻炼”三字经:腰常搓,肾俞热;膝常揉,筋不结;腿常抬,血自流;腹常摩,脾自强;气常匀,意常守;缓柔稳,久见功。
本报记者 王美华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10月31日 第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