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1月6日电(记者 陈杭)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6日发布最新研究成果:该所罗敏敏教授团队首次揭示,腺苷信号通路是氯胺酮与电休克治疗(ECT)产生快速抗抑郁作用的共同神经生物学机制。这一突破性发现不仅深化了学界对抗抑郁机制的理解,更为开发新一代低副作用抗抑郁疗法提供了关键理论支撑和药物靶点。

抑郁症作为全球致残率最高的精神疾病之一,其治疗手段长期面临「疗效与安全」的双重挑战。当前,氯胺酮静脉注射与电休克治疗是仅有的两种能在数小时内产生显著抗抑郁效果的临床方法,但均存在严重副作用:氯胺酮可能引发解离反应、成瘾性等问题;电休克治疗则可能导致短期记忆丧失、认知功能损伤等后遗症。
「两类疗法作用机制不明,直接导致新药开发停滞近二十年。」研究团队指出,此前学界对快速抗抑郁的神经通路认知存在空白,制约了更安全疗法的研发进程。
通过系统研究,团队发现大脑中的腺苷信号系统是氯胺酮与ECT发挥快速抗抑郁作用的核心通路。具体而言,内侧前额叶皮层(mPFC)的腺苷A1和A2A受体介导了这一过程:
该成果已发表于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Nature),审稿人评价其为「抗抑郁研究领域的重要里程碑」。
基于腺苷信号机制,研究团队创新提出「间歇性低氧干预」方案。通过精准控制氧气浓度变化,该方案可安全诱导大脑释放内源性腺苷,在小鼠模型中实现与氯胺酮相当的抗抑郁效果,且未观察到神经毒性或成瘾性。
「这为开发物理干预疗法提供了全新思路。」罗敏敏教授表示,团队正开展临床前研究,探索该方案转化为非药物抗抑郁手段的可能性。
业内专家指出,该研究首次建立了「腺苷信号调控-快速抗抑郁」的完整因果链,不仅解释了现有疗法的副作用根源,更为开发靶向腺苷受体的小分子药物、基因疗法及物理干预手段指明了方向。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超3.5亿人遭受抑郁症困扰,中国患者人数已接近1亿,新型疗法的突破将带来重大社会价值。
目前,研究团队已申请多项国际专利,并与多家药企启动合作开发。随着腺苷信号通路的深入解析,抑郁症治疗有望从「症状控制」迈向「机制修复」的新阶段。(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