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速览

“低GI”食品成健康新宠,是科学选择还是营销陷阱?

时间:2025-11-11 22:24:20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作者:刘欢

调查 | “低GI”食品成健康新宠,是科学选择还是营销陷阱?

“低GI,慢升糖”“GI值≤55,专业低升糖,适合控糖人群”……近两年,“低GI”(血糖生成指数≤55)已成为健康食品市场的“流量密码”。从超市货架到电商平台,主食、零食、奶制品等品类食品包装上,“低GI”标签随处可见。然而,记者调查发现,低GI食品宣传五花八门,标注不统一,部分商家将其作为营销噱头,产品却未经认证。专家提醒:消费者需走出认知误区,理性看待低GI食品。

“低GI”成食品行业新风口

当“控糖”从小众需求演变为大众日常选择,低GI食品赛道正以惊人速度崛起。这个曾鲜为人知的专业概念,如今已成为货架上的“流量密码”。

在某连锁超市自有品牌专区,十余种标有“低GI”的零食琳琅满目:从“坚果籽类添加70%,果干添加13%”的开心果坚果脆,到“五黑食材,精选配比”的高纤薄脆饼干,再到“两次低温发酵,酸面团发酵”的全麦坚果面包脆片,品类覆盖糕点、饼干等多个系列。甚至曾让控糖人群望而却步的沙琪玛、锅巴等,也以“低GI”“高膳食纤维”的新形象登场。

“GI,即血糖生成指数,衡量食物摄入后血糖水平上升的快慢和高低。”货架上方的小黑板对“低GI”概念进行醒目说明。正在选购的刘女士表示:“第一次听说这个概念,感觉更适合糖尿病人,低GI让零食看起来更健康。”

除零食外,粮油、米面货架也出现低GI食品身影。以一款低GI多谷物米饭为例,配料含11种谷物,2.5千克售价79.9元;而未标注“低GI”的多谷物杂粮饭,配料含三十多种谷蔬,2.5千克仅售49.9元。电商平台同样火热,某款羽衣甘蓝牛油果苏打饼干宣称“低GI苏打饼干”“糖友的选择”,但客服提供的检测报告仅含总糖、能量等8项指标,未涉及GI值。另一店铺客服仅发送包装盒信息,称“参考成分配料表”。

“低GI”标注乱象:真假难辨

记者调查发现,“低GI”产品宣传五花八门,包装标注格式、表述内容各异。线下超市中,一款低GI五黑坚果脆明确标注第三方认证机构名称、证书号及GI值34,并说明依据《食物血糖生成指数测定方法》属于低GI食物;而另一款饼干仅标注“低GI认证”,无机构信息及具体数值。

电商平台更令人困惑。某主打“低GI”的店铺内,每款产品标识不同:部分产品首页展示蓝白“低GI”圆形图标,标注“低升糖指数”和“LOW GI FOOD”,但证明方式各异:一款荞麦面展示GI值临床测试结果;一款威化饼干附有带证书编号的“低GI产品认证”图标及证书;而某全麦饼干宣传页仅展示普通质检报告,无GI值检测内容。客服回应称“检测报告在公司内部网盘”。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GI国际合作与科普食育中心主任张璐博士介绍,目前宣称“低GI”的食品有两种标识方式:一是通过第三方机构人体测试出具GI检测报告,并在包装上说明依据标准、检测数值及机构;二是通过资质认证机构进行低GI食品认证,即产品GI≤55且认证机构审核配方、工艺等环节后颁发标识。张璐表示:“国内低GI食品认证为自愿性,标识图案无统一规定,各机构自行设计备案。”

记者了解到,低GI认证费用数万至十余万元不等,周期因机构而异。某第三方检测机构工作人员称,申请企业需提交经营资质、产品说明、配料清单等资料,核心环节为人体试验,“费用高且参与人数越多价格越贵”。若产品配方或工艺变更,需重新认证。

“部分机构检测标准不一致,可能人为‘放水’,导致测试数值或认证结果失真,误导消费者。”一位业内人士透露。

专家提醒:别盲目跟风“低GI”标签

“低GI”概念火热,但低GI食品是否等于健康?哪些人群适合?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范志红指出:“GI是反映含碳水化合物食物对餐后血糖影响的指标,≤55为低GI食品。但食品GI值受烹饪方式、食物冷热、进食顺序等因素影响。例如,同一种米煮成粥或浸泡后,GI值可能升高;先吃蔬菜再吃肉类最后吃米饭,可减缓碳水化合物消化速度,降低血糖升高。”

不同个体对低GI食品的反应也存在差异。范志红补充:“糖尿病人或消化不良者食用低GI食物未必适应,肠胃应激反应可能导致血糖升高。”

值得注意的是,食品GI值与品类密切相关。范志红举例:“部分奶粉申请‘低GI认证’作为卖点,但奶制品如牛奶、酸奶本身不可能高GI,此类标注无意义。”

更关键的是,低GI≠健康食品。范志红提醒:“有些产品通过添加油脂降低GI值,如油炸薯片GI值低于米饭和蒸土豆,但高油高钠、热量高,不符合健康标准。”她建议选择食品时应关注综合营养价值。

“真正健康的低GI食品需兼顾‘低升糖’和‘高营养’。”张璐介绍,为规范行业发展,中国营养学会发布《预包装食品血糖生成指数标示规范》,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牵头制定《低血糖生成指数(GI)食品通用技术要求》等团体标准,“除限定GI值≤55外,还对营养素指标、脂肪含量等设限,避免‘高脂肪低GI’等伪健康产品流入市场。”

“GI值重要,但非唯一标准。”范志红建议,消费者应优先选择低加工度、保留天然结构的产品,这类食物需充分咀嚼,有助于减缓血糖上升;同时注重营养搭配,挑选营养素密度高、油盐糖含量低的产品,并通过合理搭配和进食方式降低血糖反应。

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 徐英波 宗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