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太原11月7日电 题:无声绽放:听障舞者用脚尖感知音乐,斩获群星奖
中新网记者 杨静
聚光灯下,17名听障女孩以轻盈的舞姿勾勒出山西面食文化的温馨图景。她们听不见掌声,却能捕捉观众眼中的喝彩;听不见旋律,却通过手语指挥与地面震动,将舞蹈《蒸蒸喜乐》演绎得淋漓尽致。近日,这支来自山西省太原市聋人学校的特殊舞蹈队,凭借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诠释,摘得第二十届群星奖。

"得知获奖时,我激动得说不出话。"团队领舞兼教师魏玉洁7日向记者回忆道。这位曾担任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第二代《千手观音》领舞的听障舞者,用亲身经历证明:无声的世界里,艺术同样能绽放光芒。
舞蹈队成员年龄跨度从12岁至18岁,均从全校300余名零基础学生中选拔而出。"我们挑选反应敏捷、对舞蹈充满热爱的孩子。"魏玉洁介绍,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让听障者感知节奏。"孩子们会把手掌贴在地面上,通过音响震动传递的节拍来记忆动作。"她将多年积累的技巧倾囊相授:用视觉捕捉手语指令,在心中默数节拍,再将动作精准嵌入音乐框架。
然而,视觉盲区常导致配合失误。"一个转身就可能丢失指挥信号,初期训练时大家各跳各的,场面混乱。"魏玉洁的文字记录中仍能感受到当时的焦急,"孩子们反复请求指挥老师站在固定位置,这样她们才能保持同步。"
没有捷径可走,唯有通过成百上千次重复训练培养默契。舞者们逐渐学会用眼角余光观察队友,通过身体接触感知节奏变化。这种超越听觉的协作方式,让17个独立个体最终融为和谐的整体。

两年的训练历程中,没有一名队员选择放弃。学生王晴在训练中膝盖受伤流血,却坚持完成全程排练。"时间紧迫,我不想成为团队的短板。"这个16岁女孩的坚持,让魏玉洁深受触动。
舞蹈《蒸蒸喜乐》以山西特色面食"莜面栲栳栳"为灵感,通过"制作-蒸制-品味"的叙事结构,生动再现农家生活的质朴喜悦。舞台上,少女们化身灵动的"面食精灵",用流畅的肢体语言讲述传统美食背后的文化故事,传递出"生活蒸蒸日上"的美好寓意。
"舞蹈让孩子们收获了自信与快乐。"作为领舞者,魏玉洁始终以行动诠释着榜样的力量,"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我希望能成为她们追梦路上的引路人。"当最后一个音符消散在空气中,17双眼睛里闪烁的不仅是泪光,更是对艺术与生命的深刻理解。(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