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乌镇11月9日电(蓝伊旎)“人工智能的发展不仅改变了科学范式,更重塑了全球创新生态。”在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人工智能引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国务院原副秘书长江小涓的发言引发广泛共鸣。11月6日至9日,这场全球瞩目的数字盛会汇聚了中外顶尖专家,共同探讨人工智能驱动下的创新范式变革。
活动现场。 主办方 供图
随着大模型技术突破性发展,传统创新模式正经历颠覆性重构。江小涓教授指出:“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构成的‘双引擎’,正在以超越人类认知极限的速度推动技术发明与产业应用。”她分析称,实验观测、理论推演等经典科研范式仍具价值,但数据驱动的发现机制与AI赋能的创造模式已成为核心变革力量。
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迈克尔·道林以营销行业为例,揭示生成式AI带来的效率革命:“过去需要一个月完成的品牌营销方案,现在借助AI工具可实现分钟级原型生成、秒级用户反馈、日级全渠道部署。”麦肯锡研究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生成式AI在医疗、制造、金融等领域的规模化应用,有望创造2.6万至4.6万亿美元的经济价值。
阿里研究院院长袁媛通过“割草机器人进化史”生动诠释技术跃迁:传统产品依赖激光雷达面临精度与成本的矛盾,而新一代端到端AI训练系统使机器人具备自主环境感知能力,能智能识别路况、动态规划路径。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安迪·泰瑞尔展示的“进化发育智能”成果更令人惊叹——通过模拟生物进化机制,AI系统可自主设计桥梁结构、汽车底盘等复杂工程,其环境自适应能力已在多个领域通过验证。
创新格局的深刻变化在乌镇峰会上引发持续讨论。迈克尔·道林观察到:“十年前人工智能还停留在学术圈,如今已成为企业核心战略工具。”江小涓教授用数据揭示趋势转变:2014年前全球顶尖大模型多出自高校实验室,而今80%以上由科技巨头主导研发,“海量数据、超算集群与跨学科人才的三重壁垒,使企业成为前沿创新的主力军”。
这种转变正在打破行业边界。袁媛举例称,传统农牧企业通过AI编码工具获得与科技企业同等的研发效能,显示数字技术红利向全行业渗透。欧洲科学院院士金耀初提出警示与建议:“当企业成为创新主体,高校更需坚守基础理论研究,同时构建‘理论突破-产业验证-技术迭代’的闭环生态。”他强调,多学科融合与产学研深度协同,是构建可持续AI创新生态的关键。
这场思想盛宴揭示:人工智能正从技术工具升维为创新基础设施,其引发的范式变革不仅重塑产业竞争格局,更在重新定义人类创造力的边界。正如江小涓教授总结:“我们正在见证人类创新史上最激动人心的范式转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