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佳木斯11月8日电:版权赋能,赫哲族文化叩开世界之门
中新网记者 刘璐
“民族文化如同参天大树,版权就是它的根系。”黑龙江省赫哲族研究会副会长、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尤军在接受采访时强调。作为中国北方仅存5000余人的少数民族,赫哲族依托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的独特地理环境,孕育出世界级非遗“伊玛堪”说唱艺术和国家级非遗鱼皮制作技艺。在全球化浪潮下,这个古老民族正通过版权保护机制,探索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创新路径。

乐器重生:从博物馆到旅游热销品
在抚远市尤克勒玛法工作室,66岁的尤军向记者展示复原的赫哲族口弦琴:“三十年间我抢救性复原了12种濒危乐器,现在这些带着版权认证的乐器,已成为景区文创爆款。”他创作的《沃不—沃不都里也》等作品填补了赫哲族民间音乐空白,更通过版权登记获得市场保护。目前其团队正尝试将传统曲调与摇滚、说唱融合,计划让《乌苏里船歌》以全新形式亮相国际舞台。
鱼皮新生:科技赋能非遗产业化
同江市非遗传承人赵同华的工作室里,鱼皮服饰、AI冰箱贴等300余种产品琳琅满目。“我们与德国、瑞士等国达成合作意向,所有产品均拥有自主版权。”这位掌握防腐染色核心技术的匠人介绍,通过工艺革新,鱼皮制品寿命从3年延长至15年,收藏价值提升300%。2024年其工作室鱼皮画出口额突破800万元,版权保护成为开拓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版权生态:构建文化产业链闭环
自2022年入选全国民间文艺版权保护试点以来,佳木斯市已建立10个版权服务站,完成2000余件作品登记。同江创意设计区负责人国林透露:“我们打造了‘赫哲神偶’IP矩阵,衍生出潮玩、茶饮等20余类文创产品,年产值超5000万元。”该园区通过“非遗+版权+文创+互联网”模式,将沙陶体验、IP运营等业态融合,形成沉浸式文化消费场景。

数据显示,当地已与迪士尼、星巴克等20余个品牌达成授权合作,鱼皮纹样库、沙陶数字模型等版权资源实现跨行业应用。国林表示:“下一步将推出‘偶来了’主题动漫展,借助中俄边境文化季等平台,让赫哲文化在全球语境中焕发新生。”
从乐器复原到鱼皮革新,从版权登记到IP运营,赫哲族正以版权为纽带,将千年文化积淀转化为可触摸、可消费、可传播的现代文化产品。这条创新之路,不仅为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提供范本,更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无限可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