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速览

中国科学家揭示长臂猿演化奥秘与濒危成因

时间:2025-11-12 01:11:53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王琴

长臂猿科研团队工作场景

中新社昆明11月8日电(记者 韩帅南)11月8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对外公布,由该所牵头、联合全球12家科研机构组成的国际研究团队,通过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分析,首次系统揭示了长臂猿科的演化历程、种群动态变化规律,以及标志性长臂表型的遗传调控机制,为全球长臂猿保护提供了关键科学依据。

构建最完整基因组数据库

作为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小型猿类,长臂猿因其独特的臂行运动方式、复杂的鸣唱交流系统、稳定的配偶制度,以及极度濒危的生存现状备受关注。研究团队采用第三代测序技术,构建了覆盖18个现存物种的全球最完整长臂猿基因组数据库,样本来源包括中国、东南亚及印度尼西亚的多个保护区。

破解百年分类难题

通过创新的全基因组比对和溯祖分析方法,研究团队首次以基因组证据明确了长臂猿科四大属的演化关系:长臂猿属(Hylobates)与(冠长臂猿属(Nomascus)与(合趾猿属(Symphalangus)与白眉长臂猿属(Hoolock)))。这一发现彻底解决了自19世纪以来困扰学界的属级分类争议,相关成果已发表于《自然·生态与进化》期刊。

气候变化驱动种群兴衰

基因组分析显示,在晚更新世(约10万至20万年前),全球长臂猿种群遭遇了严重的生存危机,种群规模缩减超过80%。约7万年前,随着气候转暖、海平面下降,各物种同步出现种群恢复。研究团队通过气候模型验证发现,这一动态变化与东亚季风强度变化、热带雨林收缩扩张高度吻合,证实气候变化是驱动长臂猿种群波动的核心因素。

揭示长臂形成的遗传密码

在形态演化研究方面,团队通过多物种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在长臂猿Sonic Hedgehog(SHH)基因的关键调控区发现了一个205个碱基对的特异性缺失。功能实验证实,该变异显著增强了SHH基因在肢体发育期的表达活性,导致前肢骨骼生长周期延长,最终形成超长手臂的适应性特征。这一发现为理解脊椎动物形态演化提供了首个臂行类群的遗传机制案例。

国际合作攻关

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吴东东、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付巧妹、中山大学教授范朋飞共同领导,参与单位包括德国马普进化人类学研究所、美国史密森尼学会等。研究团队历时5年,在云南、海南等地采集了200余份生物样本,建立了完整的基因组-表型关联分析体系。

目前,全球现存长臂猿仅剩18个物种,总数不足5万只,所有物种均被列入CITES附录Ⅰ。这项研究不仅为制定针对性保护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理解灵长类动物适应环境变化的遗传机制开辟了新方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