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速览

全国消防日:防火安全指南与实用逃生技巧

时间:2025-11-12 01:00:00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作者:田博群

今天是11月9日,也是第34个全国消防日,11月同时被定为全国消防宣传月。今年的主题聚焦“全民消防、生命至上——安全用火用电”,旨在引导全社会从日常细节入手,筑牢火灾防范防线。根据国家消防救援局发布的2024年全国火灾统计数据,电气和生活用火不慎是引发火灾的两大主因,分别占火灾总数的32.4%和21.9%,且这两类火灾造成的人员伤亡比例位居前列,安全风险不容忽视。那么,哪些日常行为可能成为火灾的“导火索”?面对用火用电风险,我们该如何预防?一起来看详细指南。

厨房用火:这些细节最易引发火灾

厨房是家庭用火最频繁的场所,也是火灾高发区。许多人做饭时习惯中途离开,比如去客厅拿东西或接电话,但短短几分钟内,锅里的油可能因过热而冒烟甚至爆燃。专家提醒:做饭时“人不离火”是铁律,即使短暂离开,也应先关闭燃气阀,回来后再重新开火。若油锅起火,切勿用水泼,因为水会沉入油下迅速沸腾,带着热油溅开,反而扩大火势。

山东省消防救援总队防火监督处工程师高凌霜给出专业建议:油锅起火时,应第一时间关闭燃气阀门或电源开关,切断火源;用锅盖水平滑上锅口,隔绝氧气灭火(注意锅盖尺寸需匹配且覆盖后不可立即掀开),或倒入切好的蔬菜灭火;迅速撤走附近的可燃物品,如食用油、纸巾等;烹饪时避免长时间离开厨房,并定期清理油烟机,建议每半年深度清洁一次,防止油垢堆积引发火灾。

除了厨房,阳台和卧室的火种也需妥善保管。打火机、火柴等应放在孩子接触不到的地方,远离窗帘、纸箱等易燃物;阳台和楼道不要堆放杂物,定期清理可减少隐患。

用电安全:警惕“隐形风险”

相较于用火安全,用电安全的“隐形风险”更易被忽视。贵阳市消防救援支队宣传处处长何戎通过两起真实案例揭示了疏忽的危害:今年4月26日,观山湖区一高层建筑因烘鞋机长时间工作自燃,引发火灾;另一起火灾中,六楼住户使用吹风机时停电,忘记断开开关和拔下插头,来电后吹风机过热引燃衣物,最终酿成火灾。这些案例警示我们:用电安全容不得半点马虎。

除了杜绝“忘关开关、不拔插头”等习惯,老旧电器即使外观完好、功能正常,也建议及时更换。电器老化后,内部线路易出现绝缘层破损、铜丝氧化等问题,短路、过热起火的风险会显著升高。国网合肥供电公司蜀山供电分公司低压综合服务班班长何刚介绍,电器上通常有安全使用年限标签:电冰箱、微波炉一般为10年;电视机和空调为8到10年;洗衣机、储水式电热水器为8年左右;电饭煲和电压力锅为5年左右。若电器频繁故障、电源线老化或绝缘层破损,建议尽快更换。

插线板使用误区:一个插线板插满电器?危险!

插线板的使用误区同样值得警惕。很多人习惯“一个插线板插满电器”,但微波炉和电水壶等大功率电器若共用一个插线板,极易因电流过大而跳闸,甚至引发火灾。西宁市消防救援支队二级指挥长汪文君提醒:选择有3C认证、符合新国标的插线板,避免使用万能插座或劣质产品;严禁超额定电流使用,如插线板串接;空调、微波炉等大功率电器需匹配高电流插线板;日常使用中避免湿手操作、拽拉电源线,发现插头松动或插线板过热、变形需立即更换;长期不用时应断电,插线板周围禁止覆盖可燃物;老旧、破损插线板及时更换,定期清理灰尘和污垢,防止短路。

电动自行车充电:这些注意事项要牢记

电动自行车充电安全也不容忽视。今年4月,上海一小区深夜突发火情,一楼楼道里违规充电的电动自行车燃起大火,一对老夫妻盲目开门逃生,被高温烟气严重烧伤。实验显示,若电动自行车在一楼发生燃烧,二楼烟气温度最快79秒就会飙升到126.7℃,497秒能达到1105.9℃,根本来不及逃生。银川市消防救援支队新闻宣传处助理员陈雪娇进一步提醒:加强对电动自行车的日常检查维护,防止配件或线路老化引发火灾;避免长时间充电无人看管,一般控制在8~10个小时左右,充满电后第一时间切断电源;电动自行车停放时,千万不能进楼入户,特别是不能在安全出口、疏散通道等地方停放,一旦发生火灾,会严重影响人员疏散。

家中电器着火:如何科学处置?

若家中电器不慎着火,应先拔掉电源插头或关掉总电闸,切断电源后,再用干粉灭火器或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切勿用水浇——水是导体,没断电就用水,很可能会触电。若手边没有灭火器,也可以用厚重的湿棉被盖在电器上,同样能起到灭火作用。

遭遇火灾如何正确逃生?

当遇到火灾时,正确的逃生方法关乎生命安全。山东省消防救援总队防火监督处工程师高凌霜强调,火灾逃生要遵循“小火快跑、大火关门,不盲跳、不闯烟”的原则。火势小、烟雾少、疏散通道无堵塞时,请沿疏散楼梯弯腰低姿快速逃生,切勿贪恋财物,严禁乘坐电梯;火势大、烟雾浓或楼梯间着火时,待在家中更安全,请关闭房门,用湿毛巾、湿衣物等堵住门缝,阻挡烟雾进入;到阳台、窗口等易被救援人员发现的位置,通过呼喊、挥舞鲜艳衣物等方式呼救,等待救援。同时,请勿盲目跳楼、不试图穿过高温浓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