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速览

四川雅安废弃矿区生态修复:智慧技术打造大熊猫生态走廊

时间:2025-11-12 04:11:14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苏亦瑜

中新网成都10月31日电 (杨予頔) 近日,自然资源部公布全国第二批矿区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雅安石棉片区)废弃矿区生态修复项目成功入选,标志着我国高山峡谷区生态修复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

作为中国重要的石棉矿产基地,四川省石棉县自1950年起承担国家工业发展重任。石棉矿因其耐热、绝缘等特性,曾是换取外汇的战略资源,推动石棉县成为全国唯一以矿产命名的县,并获称'中国大熊猫放归之乡'。然而,历经50余年开采,当地形成3座巨型尾矿库,堆存尾矿总量达4195.8万立方米,不仅存在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隐患,更直接威胁大熊猫栖息地安全与区域生态平衡。

矿山修复前

矿山修复前。四川省自然资源厅供图

针对这一挑战,石棉县投入1.25亿元,对大熊猫国家公园周缘245.22公顷废弃矿山展开系统性修复。项目组创新采用'底部级配防渗+中部黏土封堆覆盖+表层植被护面'的三级防护体系,有效解决粗颗粒矿渣固土保水能力差的问题,阻隔石棉纤维污染扩散,使土壤环境得到根本性改善,为植被恢复奠定基础。

在污染防控方面,项目首创'人机联防+水土联控'模式:通过智能安全帽实时监测纤维浓度,配合全封闭作业服实现零职业暴露;构建'四周截水防汇+中部生态滤排'系统,使矿渣渗滤液中石棉纤维含量稳定低于0.01根/毫升,仅为国家标准的十分之一。这些技术突破为高风险矿区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

面对高山峡谷区水资源匮乏难题,项目组整合矿坑涌水与智能设备,打造'分区-分时-分布式'智慧保育系统。该系统通过土壤水肥监测设备与施肥比例器联动,实现精准养护与自动化管理,水资源利用效率提升30%,养护成本降低45%,成功破解生态修复长期运维难题。

矿山修复后

矿山修复后。四川省自然资源厅供图

经过系统修复,245.22公顷废弃地已转变为'绿色生态屏障'。数据显示,区域年新增森林储水36.78万立方米,年固土量0.86万吨,大熊猫潜在栖息地连通性提升30%。板厂沟、广元堡、新康三大片区45个复垦区实现'坡稳、水清、土肥、林茂',土壤有机质含量从2%增至5.8%,植被覆盖率由不足5%跃升至85%,有力支撑长江上游生态安全。

该项目不仅创造500余人次就业机会,更通过'大熊猫科普基地+生态产品'开发计划,构建'生态旅游+特色农业'产业链,预计年增收超2000万元,形成'矿山修复-产业升级-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