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11月2日电】(记者 孙自法)“中国之学与西方中国学应平等对话”“新时代中国学需强化国史理论研究”“中国学正迎来快速发展关键期”……11月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中国学研究中心承办的第二届新时代中国学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高校、研究机构及智库的百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以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新时代中国学”主题展开深度研讨。
第二届新时代中国学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中新网记者 孙自法 摄)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张树华在主旨发言中指出,中国学发展历经五个阶段:从早期“相隔丛生”的独立发展,到“译介引进”西方理论,再到“交流对话”的双向互动,如今已进入“交叉互动”与“共生共享”的新阶段。他强调,中国之学与西方中国学应摒弃单向输出或被动接受的模式,构建平等对话、互学互鉴的学术生态。
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副局长魏南枝提出,新时代中国学研究需兼顾历史纵深与现实关切,通过学术话语体系创新,向世界呈现立体、真实的中国形象。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宋月红进一步指出,应加强国史理论研究,推动新中国史研究向“新中国学”升级,为学科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院长张冠梓认为,中国学正处于快速发展窗口期,其综合性、交叉性特征要求打破学科壁垒,形成“美美与共”的学术共同体。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中国学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何培忠则强调,研究需聚焦当代中国问题,避免“自说自话”,通过中外学术合作提升国际影响力。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所长沈桂龙指出,海外中国学研究需重视青年汉学家培养,通过机制创新构建长效合作平台。北京语言大学世界汉学中心主任徐宝锋提出,应推动学术标准国际化,以“中国世界学”为目标,构建全球学术共同体。中国人民大学汉语国际推广研究所副所长张靖补充称,学术平台共享是可持续学术共同体建设的关键。
北京联合大学教授梁怡建议,加强中国学学科体系建设需推动“国家队”与地方机构协同发展,形成分层分类的研究网络。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波以北京国际形象建构为例,提示讲好中国故事需把握国际传播规律,注重文化差异与受众需求。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张文涛从历史维度阐释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传统,强调构建中国学需传承“和而不同”的精神内核。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中国学研究中心主任唐磊介绍,新时代中国学发展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时代中国学建设创新基地发起,旨在通过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促进国际社会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贡献。论坛将持续关注中国学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为全球学术交流提供高端平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