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速览

嫦娥六号重大发现:月球样品中首次检出微米级赤铁矿,揭示新氧化机制

时间:2025-11-18 08:05:16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作者:韦俊龙

今日(10月16日),国家航天局、山东大学与中国科学院联合宣布,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采回的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样品中取得重大突破——首次发现由大型撞击事件形成的微米级赤铁矿(α-Fe₂O₃)和磁赤铁矿(γ-Fe₂O₃)晶体,并揭示了月球表面全新的氧化反应机制。这一发现为解释南极-艾特肯盆地边缘磁异常的成因提供了直接矿物学证据,相关成果已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 Advances》。

嫦娥六号月壤样品显微结构图

突破性发现:撞击事件触发月球氧化反应
研究团队通过高分辨率透射电镜分析发现,月壤中微米级赤铁矿与磁赤铁矿晶体具有独特的撞击成因特征。其形成机制与月球历史上大型撞击事件密切相关:当直径数十公里级的小行星撞击月球时,瞬时产生的高氧逸度气相环境促使陨硫铁(FeS)发生脱硫反应,铁元素被氧化后经气相沉积形成赤铁矿颗粒。值得注意的是,反应过程中生成的磁铁矿和磁赤铁矿具有强磁性,可能是南极-艾特肯盆地边缘观测到磁异常现象的矿物载体。

赤铁矿晶体显微照片

颠覆认知:超还原环境中的强氧化性物质
传统理论认为,月球表面处于超还原环境,难以形成赤铁矿等强氧化性矿物。此次研究首次通过样品实证表明,在特定撞击条件下,月球表面可局部产生高氧逸度环境,使铁元素被氧化形成赤铁矿。这一发现不仅修正了月球氧化还原状态的传统认知,更揭示了撞击事件在塑造月球表面化学组成中的关键作用,为研究太阳系天体表面氧化过程提供了新范式。

南极-艾特肯盆地撞击坑三维模拟图

南极-艾特肯盆地:月球演化的天然实验室
作为太阳系岩石质天体中已知最大、最古老的撞击盆地,南极-艾特肯盆地直径约2500公里,其形成时的撞击能量相当于100亿颗广岛原子弹同时爆炸。这种极端地质环境为研究月球早期演化提供了独特窗口。2024年嫦娥六号任务成功从该盆地内部采集样品,其独特的地质位置与撞击历史为此次突破性发现奠定了基础。研究团队指出,未来对月壤中磁性矿物的系统分析,有望进一步揭示月球磁场演化历史与空间天气效应。

(总台央视记者 崔霞 陶嘉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