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东营11月15日电 题:2025黄河三角洲鸟浪新观察:规模、物种与生态新变化
中新网记者 沙见龙
当晨曦为黄河入海口的芦苇荡镀上金边,数十万只候鸟如巨鲸摆尾掠过天际,似流云翻滚铺展苍穹——这是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下称“黄河三角洲”)入冬以来每日上演的“鸟浪”奇观。这片被《中国国家地理》誉为“中国最美湿地”的土地,正以更壮阔的生态画卷迎接全球目光。

规模扩容:单一物种集群创纪录
每年10月下旬至次年4月是黄河三角洲的“最佳观鸟期”。与去年相比,2025年的鸟浪不仅延续了震撼气势,更在种群数量与物种多样性上实现突破。据保护区正高级工程师单凯介绍,去年单次集群峰值约17万只,而今年仅花脸鸭单一物种的集群数量就超24万只,创下该物种在保护区的观测纪录。
“清晨与黄昏的规律性鸟浪,已从迁徙本能的驱动演变为常驻鸟类的日常活动。”单凯描述道,阵型变幻更流畅、持续时间更长,宛如“活着的超级生命体”在天地间舒展。这种变化通过短视频平台传播后,“黄河口鸟浪”成为热门话题,相关视频播放量突破2亿次。

生态升级:从迁徙驿站到完整生态系统
鸟浪的繁荣背后,是生态系统持续向好的有力证明。东营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秀凤透露,保护区鸟类种类已从建区初期的187种增至374种,成为东方白鹳全球最大繁殖地、黑嘴鸥全球第二大繁殖地,每年数百万只鸟类在此繁衍栖息。全球9条鸟类迁徙路线中,有2条穿越东营,使其被誉为“鸟类国际机场”。
新物种的到来印证了生态功能的升级。单凯解释:“过去这里仅是迁徙驿站,如今已能满足繁殖、栖息、觅食等多元需求。”这种转变源于精准施策:通过构建“河海相连、水系贯通”的湿地格局,修复盐碱化土地12.8万亩,为鸟类打造了安全稳定的栖息环境。

国际认可:全球候鸟保护的关键节点
在第三届“沿着黄河遇见海”黄河口国际观鸟季启动仪式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主任夏泽翰盛赞:“黄河口是维护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生态健康的核心区域,其跨境生态连通性与社区共治经验为全球提供了典范。”
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全球保护战略高级顾问詹姆斯·菲茨西蒙斯进一步指出:“互联互通的保护区体系需要全球视野,黄河三角洲的成功在于将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有机结合。”目前,保护区已与12个国家和地区的36个保护地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守护这条占全球迁徙候鸟数量80%的“生命通道”。
人鸟共舞:生态保护的文化共鸣
观鸟季启动当天,原创歌曲《鸟浪》正式发布,歌词“哪里情谊芬芳,哪里就是天堂”引发广泛共鸣。正如王秀凤所言:“鸟浪的壮美不仅属于自然,更属于每一个为生态保护付出努力的人。”从盐碱滩涂到鸟类天堂,黄河三角洲正用绿色发展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