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兴安盟10月31日电 题:内蒙古东部明星村:“民宿+”模式激活乡村旅游新活力
作者 张玮 曾令刚
深秋时节,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突泉县东杜尔基镇明星村迎来别样风景:青砖灰瓦的民宿院落错落分布,空气中弥漫着稻香与泥土的芬芳。牛家民宿老板牛海权正擦拭桌椅,为即将到来的冬季旅游旺季做准备。这座位于村中心的民宿既保留了传统农居的乡土韵味,又配备了现代舒适设施。“6月开业至今收入已超两万元。”牛海权笑着说。

图为牛家民宿的老板牛海权正忙着打扫客房。 曾令刚 摄
作为东杜尔基镇农旅融合项目的标杆,牛家民宿是“千万工程”政策支持的典型案例。记者近日探访发现,这个曾以传统种植业为主的村庄,正通过“民宿+”模式实现华丽转身。自明星湖旅游度假区2024年5月开园以来,当地依托生态资源打造“稻梦空间”景观、康养工坊、烧烤一条街等特色景点,累计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
游客激增带动民宿需求,明星村将30户闲置农房改造成特色民宿,总投资105万元。采用“村集体+协会+合作社+村民”管理模式,通过统筹规划、规范服务、组织经营,全面提升服务质量。东杜尔基镇副镇长任涌力介绍:“我们形成了‘民宿+康养’‘民宿+非遗’‘民宿+采摘’‘民宿+烧烤’的‘一街一品’发展格局,在旅游旺季30多家民宿全部爆满。”

图为明星村里的康养民宿。 曾令刚 摄
为将“流量”转化为“留量”,民宿从业者创新发展模式。明星村党支部书记宋庆林说:“夏季游客在村里游湖、住民宿、吃柴火饭,这里已成为热门纳凉打卡地。”村民佟树海是早期发展民宿的代表,他在原有3间客房基础上扩建2间,年接待能力大幅提升。“我的民宿主打康养特色,有名医坐诊,房间经常住满,年收入可达六七万元。”佟树海说。他的稻田春天就被游客认领,加工后的大米直接配送,仅此一项就增收5000元。

图为游客在康养民宿体验中医问诊。 曾令刚 摄
在特色民宿街,手工编织非遗小院主理人刘玉环介绍,小院每天接待上百名游客,通过售卖编织手工艺品和东北大酱、米酒等特产,试营业阶段日均销售额近千元。任涌力表示,当地村民通过经营民宿实现“居有所益”,户均年增收超3万元。
未来,明星村计划拓展水上乐园、生态采摘等项目,打造兴安盟特色旅游目的地,持续释放“民宿+”模式的振兴动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