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速览

乡村振兴典范:农民企业家张海峰20年铸就稻米产业传奇

时间:2025-11-18 14:42:40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陈海峰

中新网兴安盟11月15日电 题:乡村振兴典范:农民企业家张海峰20年铸就稻米产业传奇

中新网记者 张玮

初冬时节,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乌兰哈达镇三合村的稻田已完成收割。在张海峰的现代化大米加工厂内,自动化生产线正有序运转,空气中弥漫着新米特有的醇香。这座占地近5万平方米的'稻梦工厂',正见证着一位农民企业家20年的产业升级之路。

大米加工车间

图为工作人员正在码放刚刚加工好的大米 乌兰浩特市委宣传部供图

从传统米厂到现代化合作社

2005年,20岁的张海峰接过父亲创办的大米厂,面对老旧的加工设备和粗放的管理模式,他决心进行改革。'我主张用现代企业经营理念改造传统米厂。'经过多次协商,父亲同意让他试水改革。2011年,张海峰成立乌兰浩特市三合村有机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启产业升级之路:投入300万元更新设备,引入品牌包装体系,当年即实现盈利10万元。

'三合村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黑钙土层达40厘米,年日照时数2800小时,灌溉用水源自洮儿河。'作为土生土长的三合村人,张海峰深知这片土地的价值。他创新推出'五统一'管理模式:统一供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农资采购、统一机械作业、统一收购加工,构建起从田间到车间的标准化生产体系。

机械化生产

图为大米生产车间实现全流程机械化操作 乌兰浩特市委宣传部供图

科技赋能打造绿色产业链

在实现规模化生产后,张海峰将目光投向品质提升。他主导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土地平整、土壤改良和智能灌溉系统,使亩均产量提升15%。'我们与袁隆平院士工作站合作,每年试验种植20余个新品种,最终筛选出适合本地种植的'兴隆1号'等优质品种。'

面对土壤板结问题,张海峰引入'稻鱼共生'生态模式:在稻田中套养鲤鱼、鲫鱼,利用鱼类活动疏松土壤,鱼粪作为天然肥料,形成'稻护鱼、鱼养稻'的生态循环。这种模式使农药使用量减少60%,稻米品质达到有机标准。

为延伸产业链,合作社注册'草原三河'商标,开发出胚芽米、粥米等10余种深加工产品,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广州等20多个城市,年销售额突破5000万元。

水稻文化展示

图为张海峰在大米博物馆讲解水稻种植文化 中新网记者 张玮 摄

电商直播开启新篇章

2024年,张海峰投资2000万元进行技术改造:引进日本佐竹全套大米生产线,产能提升100%;建设大米博物馆展示稻作文化;打造沉浸式直播基地,配备4K全景摄像头和VR设备。'我们要让消费者通过直播看到每一粒米的生长过程。'

目前,合作社已与1000余户农户签订订单合同,覆盖种植面积超万亩,农户每亩增收100元以上。张海峰的'稻梦工厂'正朝着'种植标准化、加工智能化、营销数字化'的现代农业目标迈进。'未来三年,我们要建成东北最大的稻米产业综合体,让更多人品尝到来自兴安盟的绿色好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