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金难退、隔断房隐患、“二房东”套路深——年轻人租房如何避开这些“坑”?
对于许多初入社会的年轻人而言,租房是开启独立生活的第一步。然而,押金纠纷、隔断房安全风险、“二房东”转租陷阱等乱象,却让经验不足、预算有限的他们防不胜防。2025年9月15日,我国首部专门规范住房租赁活动的行政法规《住房租赁条例》正式施行,标志着国家对租赁市场开启系统性监管。各地陆续出台配套措施,为租房者权益保障筑牢防线,助力年轻人“安心租、放心住”。
“您说清洁度不满意,我们打扫了整屋;下水道堵了,我们也疏通了;现在又说浴室地砖裂缝……这500元押金到底什么时候退?”9月25日,在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狮子山街道某小区,应届毕业生晓文(化名)与室友因押金问题与房东争执。为这500元,她们已拉扯了一个多月。
类似晓文的遭遇并非个例。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等机构发布的《2025中国城市长租市场发展蓝皮书》显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大一线城市租房人口规模近4000万,占常住人口近50%。然而,隔断房、甲醛房、设施陈旧等问题频发,成为租客的主要痛点。
2024年3月,晓文与同学合租了一套高校附近的两居室,住满一年半后准备退租,却遭房东以“违反租约”为由拒绝退还部分押金。尽管合同未明确禁止提前退租,房东仍以各种理由扣押金。
更令人担忧的是隔断房问题。26岁的陈亮(化名)2023年在北京望京租到一间“厅卧”——原本的客厅被改造成独立房间,墙体空心、采光差、通风不畅。他后来得知,这种改造破坏了房屋结构,隔断墙多为易燃材料,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29岁的许静(化名)在北京市东城区合租一套三居室,租期两年。今年8月,中介突然要求她们两天内搬走,理由是“房东夫妻离婚闹矛盾,一方举报隔断房”。许静表示,中介态度恶劣,押金和租金拖延不退,她们只能临时租住高价房,陷入维权困境。
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法院发布的《住房租赁案件审判白皮书》显示,房屋租赁纠纷中,租金、押金、违约金、合同解除等诉求占比高,且类型日趋复杂。中介托管租赁案件中,甲醛房认定、群租房认定、押金退还等问题尤为突出。
今年6月,北京应届毕业生张宇(化名)通过小区保安联系到一名“房东”,支付1000元定金后,签约时却发现对方是“二房东”。更离谱的是,同一套房竟被两人签约。合同条款也暗藏猫腻:未注明水电收费标准,还新增每月“服务费”。张宇要求解约退款,却被扣定金,理由是“钱已打给‘房东’,对方在国外无法退还”。
“二房东”转租乱象频发。记者调查发现,部分“二房东”以个人名义承租大量房源后转租,操作不透明、行为不规范,扰乱市场秩序。更有甚者采用“年收租金、月付费用”模式,一旦资金链断裂,租客和房东均可能受损。
在成都市天府三街工作的陈硕(化名)分享了公司内部的“避坑文档”,其中多起案例涉及“二房东”:冒用中介名义出租、临时要求更换房源、拒绝承担中介责任、资金流向不明等。房产经纪人陆先生透露,当前市场上的合租单间,不少由“二房东”掌控。他们为扩大收益,常将客厅隔断成单间,导致总租金更高,但存在卷款跑路或违建被拆的风险。
针对“二房东”“隔断房”等乱象,北京于2022年9月1日实施《北京市住房租赁条例》,明确将“个人二房东”纳入监管,规定转租住房超一定数量须申请设立租赁企业,并实施“押金托管”和“租金监管”制度。
2025年9月15日施行的《住房租赁条例》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该条例共50条,涵盖出租与承租、租赁企业、经纪机构、监督管理等方面,对合同备案、押金安全、房屋改造等作出明确要求,推动市场高质量发展。
中国青年报社调查显示,67.7%的受访者认为新规将提升租房安全感,88.9%期待更多住房保障举措。随着政策落地,市场秩序逐步规范。许静表示,中介已退还押金和租金,态度明显改善。
北京德恒(南宁)律师事务所罗滔律师提醒,租户签订合同时应仔细研读条款,优先采用主管部门公布的示范文本,减少格式陷阱。对疑问条款应及时协商修改,切勿草率签字。
陈硕认为,新规能有效帮助年轻人避开租房陷阱,期待更多维护租客权益的政策出台。陆先生表示,新规明确了租赁双方权利义务,减少争议,使市场更规范、租赁关系更稳定。
住房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浦湛指出,规范租赁市场需久久为功。新规落地是好的开始,下一步需加快配套政策出台,治理市场乱象,为“安心租住”保驾护航。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邹竣麒 记者 刘胤衡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1月18日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