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同事打电话,对方接起来第一句话通常是上海话。开会也是,说着说着就切换成了上海话,我听不懂。虽然他们不是故意的,但我还是感觉自己被排除在外。”提起一年前在上海一家银行的实习经历,我的朋友冯尚对办公室里的“方言文化”仍印象深刻。作为北方人,她虽在上海完成了本科和研究生学业,却在工作关口因方言隔阂而难以融入。
冯尚原本希望通过在上海人密度极高的银行实习增加留用机会,但方言的壁垒和带教老师的工作方式让她身心俱疲。带教老师让她在保洁人员休息时擦桌子,并称自己曾跪地整理线路。这种相处模式让在上海生活了6年的她感到疲惫不堪。最终,冯尚仅在这家银行待了22天便结束了实习,转而前往北京寻找新的机会。
然而,一周后,她又回到上海,在一家金融贸易类国企正式入职。决定她留下的主因是恋人,次因则是她已习惯了上海的生活节奏。语言问题逐渐淡化,新工作中普通话成为主要沟通方式。街头巷尾的上海话则成了地域文化的烟火气,构筑起她对这座城市的独特体验。
生活成本始终是年轻人能否“留下来”的关键因素。冯尚的房租每月4000元,餐费一天至少50元,若外出游玩则上不封顶。一个月的工资除去基本开销后所剩无几。“一两年内还不会离开,但再过10年、20年,能否在这里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我并没有太大信心。”冯尚坦言。
相比之下,我的另一个朋友刘昊在上海的生活则轻松许多。他的房租每月仅800元,入住的是浦东低租金青年公寓。这是浦东区落实“浦东青创15条”推出的政策,通过“企业让利一点、财政补贴一点”的方式,将符合条件的青年人才实际租赁价格控制在不高于2000元/月·套(间)。入住条件包括高水平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3年内、40周岁及以下,且2025年1月1日以后来浦东工作,同时需满足名下无房、所在单位属于浦东重点产业领域等要求。
房租降低后,刘昊觉得在上海的生活成本大幅下降。他对买房没有执念,但正在考虑购车。由于他研究生就读的学校符合直接落户上海的条件,购车相对便利。“有恒产者有恒心”,对于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一间舒适且租金合理的房子已是“恒产”。来自地方政府或工作单位的住房补贴,对刚工作的毕业生无疑是“及时雨”和“寒冬柴”。冯尚得知刘昊的房租后,也赶紧查询了相关政策,但因报名时间晚,目前仍在排队等待入住交通相对便利的公寓。
物质方面有政策托底后,上海在精神生活方面的优势便凸显出来。刘昊认为上海“给人发光的机会很多”,且“向上和包容”。他喜欢摄影,从读研时就开始探索这座城市。他觉得上海的包容直接体现在大街上:打扮时尚精致的人、穿T恤和洞洞鞋的上班族、各种动漫角色的coser……“所有人都川流不息,没人在意你是怎样的人,你做自己就可以了。”他说。冯尚也提到上海的包容,她解释说在上海不管你是什么样子,都不会有人对你指指点点,而她的家乡则相反。
“做自己”是对城市气质和文化氛围的抽象感受。刚工作的年轻人初步形成的自我还不稳固,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城市需要包容他们对自我的继续探索,无论是外在形象、爱好,还是观念与生活方式。这一点是城市与居民共同互动形成的,也会因地区发展程度而有所不同。但地方想要留住人才,共通的一点是既需要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多元丰富的城市空间,也需要一种尊重个体、包容多样选择的氛围。
刘昊是江西人,来上海读研究生后,他对这座城市有了更多认识。他了解到上海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成果、城市“天际线”(老旧电线)治理……他有了经常光顾的小店,知道哪里有好吃的,记得很多条经常换乘的地铁路线,并一次又一次在4号线上错车。“我没有觉得融入上海,上海也不需要去融入吧。”尽管刘昊已称上海为“第二故乡”,他仍不觉得自己融入了上海。或者说,上海并不需要刻意融入,这座城市允许和包容这种“不融入”。青年公寓的使用期限是3年,刘昊认为这给了他很好的缓冲机会,可以趁这段时间攒攒钱,“掌控自己的生活”。
那么,3年后呢?刘昊说,除非有特别喜欢的工作,且工作氛围特别好才会考虑离开。他说自己不会被家人、户口、买的车子这些因素困住,工作是他的主轴。刘昊用他的一个朋友举例,那位朋友也在上海,她非常喜欢看音乐剧。为了音乐剧,她换了几次工作都还在上海。但她目前的工作前景有限,深圳刚好有一个不错的机会,几番纠结之后,她还是去了深圳。刘昊说:“她去了深圳之后,朋友圈再也没发过音乐剧相关的了,不过她拓展了新爱好,经常出去旅游。”
冯尚在考虑去离家更近的城市工作。我问她,为什么那么想回家,她说因为人都会美化未走过的路。(冯尚、刘昊为化名)
施毅敏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