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东营11月15日电 题:2025黄河三角洲鸟浪新变化:规模、物种与生态保护成果
中新网记者 沙见龙
当晨曦与暮色为黄河入海口的芦苇湿地披上金纱,数十万只候鸟同步振翅,如巨鲸摆尾掠过芦荡,似流云翻滚铺展天际——这是入冬以来,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下称“黄河三角洲”)每日上演的“鸟浪”奇观。作为全球候鸟迁徙的重要驿站,这里的生态变化正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规模升级:单物种集群创纪录,鸟浪持续更流畅
每年10月下旬至次年4月是黄河三角洲的“最佳观鸟期”。与去年相比,2025年的“鸟浪”不仅延续了壮阔气势,更在种群数量与物种多样性上呈现显著突破。据保护区正高级工程师单凯介绍,去年此时“鸟浪”单次集群峰值约17万只,而今年仅花脸鸭单一物种的集群数量就超24万只,创下该物种在保护区的观测纪录。
“清晨与黄昏的规律性鸟浪,已从迁徙本能驱动转变为常驻鸟类的日常活动。”单凯形容,如今的鸟浪阵型变幻更流畅、持续时间更长,宛如“活着的超级生命体”在天地间舒展身姿。这种变化通过短视频平台的传播,使“黄河口鸟浪”成为热门话题,让更多人透过屏幕感受到生态保护的丰硕成果。

生态升级:从迁徙驿站到完整生态系统
“鸟浪向新而变的背后,是生态系统持续向好的有力证明。”东营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秀凤表示,目前保护区鸟类由建区初期的187种增加至374种,东营已成为东方白鹳全球最大繁殖地、黑嘴鸥全球第二大繁殖地、丹顶鹤野外繁殖的最南界。每年数百万只鸟类在此繁衍栖息,全球9条鸟类迁徙路线中2条穿越东营,堪称“鸟类国际机场”。
新物种的到来印证了黄河三角洲已从单纯的迁徙驿站,升级为满足繁殖、栖息、觅食等多元需求的完整生态系统。这种转变源于生态保护的精准施策:通过湿地修复、水质净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措施,为鸟类打造了安全稳定的栖息环境。例如,保护区实施的“微地形改造”工程,模拟自然潮沟形态,为候鸟提供了更适宜的觅食与栖息场所。

国际认可:全球候鸟保护的关键节点
11月15日,第三届“沿着黄河遇见海”黄河口国际观鸟季在东营启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主任夏泽翰被“鸟浪”奇观震撼,他强调:“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自然遗产——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口在维护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生态健康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中国的生态瑰宝,更是国际合作保护自然的成功典范。”
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全球保护战略高级顾问詹姆斯·菲茨西蒙斯进一步指出,黄河三角洲的生态保护需立足全球视野,通过互联互通的保护区体系构建,与各方携手建立长期、稳定且富有成效的合作关系。这种跨境生态连通性与社区共治经验,为全球候鸟保护提供了重要参考。
人鸟共舞:生态保护的文化共鸣
观鸟季启动当天,原创歌曲《鸟浪》正式发布,歌词“鸟浪鸟浪,为爱飞翔,人鸟共舞的家园,没有忧伤”引发广泛共鸣。从生态保护到文化传播,黄河三角洲正以多元方式传递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正如单凯所言:“黄河口的鸟浪,既让我们见证了生命的坚韧与美好,也让我们深知守护这份珍贵的共同责任。”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