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速览

37年坚守石化一线:富小青以毫厘匠心铸就行业传奇

时间:2025-11-19 06:51:46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陈海峰

中新网上海11月15日电(范宇斌)“仪表是工业体系的神经末梢,差之毫厘就可能谬以千里。”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仪表维修工技能大师富小青,用37年扎根石化一线的坚守,从学徒工成长为全国劳动模范,从普通维修工蜕变为技术攻关带头人。他以“毫厘之间见真章”的执着,诠释了新时代产业工人的工匠精神,成为行业标杆。

近日,富小青荣获“上海市侨界杰出人物”称号,并接受中新网专访。他坦言:“仪表维修是‘难而正确的事’,必须做到极致。”

富小青工作场景

富小青(右)工作时的场景。 受访者供图

从学徒到大师:笨鸟先飞的逆袭之路

1988年,上海石化正值蓬勃发展期,高中毕业的富小青接过父辈的接力棒,入职上海石化仪表车间。面对同事多为专业出身的现状,他凭借对物理的热爱主动选择仪表维修,开启学徒生涯。三年间,他“见活就干”,白天观察师傅操作,晚上钻研设备图纸,值班间隙反复思考技术要点。这份刻苦很快得到回报:1989年,入职仅两年的他获评厂级先进工作者,并获检修三等功。“业务能力是获得尊重的关键”,这一信念成为他职业生涯的基石。

技术攻坚:从碎片到系统的跨越

1993年,上海石化推进自动化升级,分散控制系统(DCS)替代传统仪表。富小青凭借扎实基础被委以技术准备重任,这段经历让他实现从碎片化工作到系统化思维的跨越。此后,他几乎参与单位所有技改和大修项目,逐步成长为技术核心。

在仪表检修领域,富小青练就“化腐朽为神奇”的本领。1998年至2008年间,他将进口仪器维修精度提升至芯片级,通过研磨精密阀门、改进填料等创新手段,延长设备生命周期。他自主设计制造26项特殊维修工装,解决42项生产难题,成为行业公认的“技术救火队员”。

技术输出:从国内到国际的跨越

富小青的技术影响力远超上海石化。1997年,他远赴山东淄博解决进口设备启动难题;2000年,参与国家“九五”计划重点项目,在洛阳石化新产线提供三个月技术服务。2003年,他主动报名为俄罗斯企业培训仪表知识,破解对方搁置15年的装置重建难题。2005年,他带团队赴俄开展技术服务,完成上海石化首次纯技术输出,背后是连续三个月的通宵奋战。他凭借专业实力赢得国际尊重,为中国石化技术输出树立标杆。

富小青团队工作场景

富小青(右三)工作时的场景。 受访者供图

冬奥火炬:毫厘之间的国家使命

2020年,上海石化成立先进材料创新研究院,富小青迎来职业生涯新挑战。作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火炬“飞扬”团队组装与技术负责人,他全程参与火炬外壳研发、量产及传递保障。氢气燃料技术难度极高,为确保万无一失,火种采集前夜,他每小时对燃烧装置进行全面检查。“这是国家大事,容不得半点马虎。”他潜心研制创新工装,提升组装效率与安全性,最终保障火种采集、传递顺利进行,并获得2项国家专利授权和中国石化科技创新成果三等奖。

当火种抵达北京,人群中响起《我和我的祖国》的歌声时,富小青感慨:“作为石化人,能为国家重大活动出力,是责任,也是荣耀。”这份家国情怀,成为他突破技术边界的动力。

薪火相传:从个人到团队的传承

“技能是练出来的,更是传出来的。”2015年,“富小青创新工作室”成立,成为技术攻关基地和人才摇篮。他带领团队攻克多项省部级课题,同时将37年经验拆解为案例模块,从设备原理到维修技巧,从创新思路到职业操守,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青年人才。工作室已培养多名技术骨干,成为企业创新的重要力量。

坚守初心:平凡岗位的不凡追求

37年来,富小青经历企业改革、改制重组,从工段长到设备动力处仪表管理负责人,再到研究院科研人员,岗位在变,但对技术的执着从未停歇。“仪表维修看似平凡,但每解决一个难题,每保障一套设备平稳运行,都能感受到价值感。”他如企业最牢靠的“螺丝钉”,保持对技术的热情。

富小青用专注、坚守与创新,在毫厘之间书写不凡。他表示:“只要企业需要,我就会一直干下去,在平凡岗位上继续钻研,为石化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他寄语年轻技能人才:“无论形势如何变化,提升业务能力永远是立身之本。”(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