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愿为解压疗愈买单,情绪消费催生万亿级市场
当“悦己经济”升级为“疗愈经济”,当“兴趣社交”演变为“身份认同”,情绪价值产业正以惊人的速度渗透至疗愈服务、文创产品、体验消费等多元领域。据《情绪消费崛起:2025年市场格局与未来走向》报告显示,2013年以来我国情绪消费相关产业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2%,2025年市场规模预计突破2万亿元,成为消费升级的核心驱动力。
从“无用”到“刚需”:潮玩产业撬动情感消费
“每天加班后,捏捏乐的‘咯吱’声是最有效的解压神器。”在重庆两江新区数字产业园,00后软件工程师刘畅的手机里存着20多个解压玩具购买链接。这种变化并非个例——从LABUBU盲盒的爆火到Jellycat的互动式下单,再到手工捏捏乐的流行,曾属小众的潮玩产业已成长为千亿级赛道。重庆大坪龙湖时代天街卡游门店内,宝可梦、游戏王等卡牌产品陈列整齐,门店经理透露:“周末日均客流量超千人,月销售额突破100万元,我们通过定期举办卡牌比赛构建社群交流平台,参赛人数常常爆满。”
这种消费逻辑的转变在年轻人中尤为明显。家住重庆龙湖西苑的彭靖轩收藏了全套LABUBU系列玩偶:“它的设计打破传统盲盒的乖萌风格,个性十足。光是摆在家里看着就很有成就感。”记者调查发现,毛绒玩具、香薰、数字头像、虚拟宠物等情绪价值单品最受青睐,抽盲盒的悬念感、手作体验的成就感,让年轻人为情感共鸣与精神愉悦持续付费。
8D魔幻城里的“情绪能量场”:空间重构消费体验
20米高的“世界树”贯穿商场四层,机械蜗牛在齿轮声中伸缩触角,6米高的巨型LABUBU坐镇“森林秘密基地”——这些电影级场景并非特效,而是重庆光环花园城的真实写照。今年国庆开业以来,这座16万平方米的商业综合体凭借“世界树”装置吸引大量打卡人群。重庆市商务委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体验式消费、情感消费类商户销售额同比增长超35%,远超传统零售业态。
在戴家巷悬崖步道,传统吊脚楼被改造为创意集市,手作工作室、独立设计师品牌与特色餐饮在此汇聚。渝中区商务委统计显示,改造后周末日均人流量达2万人次,较改造前增长三倍。“年轻人来这里不仅为购物,更为了感受江景与老巷子的独特氛围。”90后手作店主王雨桐说。十八梯新式茶馆则将茶文化与年轻审美结合,推出的“山城雾语”特调茶日均销售400杯,月利润近3万元。
美心红酒小镇负责人付孝军坦言:“文旅经济既要靠业态创新吸引人,更要靠情感温度留住人。”今年暖冬消费季期间,景区推出的免费围炉煮茶、8D舞台直播演艺等项目,进一步强化了互动体验。
抢抓新风口:情绪经济与多元产业深度融合
“情绪消费的兴起是社会心理需求与消费升级的双重产物。”重庆工商大学研究员莫远明指出,未来情绪经济将与科技、教育、文旅深度融合,通过技术赋能、形态创新、产业升级打造新增长极。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袁帅认为,企业将在情绪消费驱动下更注重产品创新与品牌塑造,推动行业从价格竞争转向差异化、个性化竞争。
重庆光环购物公园的实践印证了这一趋势。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年轻消费者偏好视觉冲击力强、适合拍照分享的场景。我们将商业空间与自然生态融合的创新举措,带动商场整体销售额提升超25%。”工信部专家盘和林则建议,企业可通过“IP+智能化”拓展情绪经济边界,打造更多传递潮流文化的爆品。
规范发展:万亿市场需破解标准化难题
尽管前景广阔,情绪消费仍面临挑战。莫远明提醒,情绪价值难以量化导致行业缺乏标准与定价规范,非理性消费、产品服务参差不齐、社会伦理争议等问题亟待解决。他建议政府部门完善政策法规、加强市场监管、提供精准配套服务,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从一杯特调茶到一座沉浸式商场,从一张卡牌到整个潮玩产业,情绪消费正在重新定义商业逻辑。当“心灵生意”成为万亿级市场的关键词,这场关于情感与价值的商业变革,才刚刚开始。
本报记者 李国 本报实习生 夏桂琰《工人日报》(2025年11月18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