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金华11月18日电 题:“洋学徒”深山探秘本草: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的新桥梁
作者 张煜欢 刘子琳
在浙江大盘山的茂密林间,一位来自纳米比亚的浙江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硕士小虎,正专注地辨认着每一株草药。他轻轻捏起一片枯黄的叶片,凑近鼻尖轻嗅,又在指间反复摩挲,仿佛在与这些自然界的精灵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他的答题卷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数十种植物的名称、科属、药用部位以及功效,每一笔都凝聚着他对中医药文化的热爱与探索。
11月16日至18日,浙江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大学生寻药比赛。这场比赛吸引了来自美国、西班牙、纳米比亚、加纳等9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学生队伍参赛,他们带着对中医药文化的好奇与向往,踏上了这场探寻“本草密码”的旅程。
国际选手在比赛中切白芍。肖健 摄
在这场比赛中,多位像小虎这样的中医“洋学徒”第一次亲手触摸、辨识、炮制中药,他们被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深深吸引。在炮制白术区,小虎和队友们配合默契,独创“分组控火法”,精准控制温度,避免炒焦,展现了他们对中医药技艺的精湛掌握。
作为一名针灸推拿学硕士,小虎在中国学习已有六年,他的研究方向是中医治疗脊柱侧弯。同时,他对中草药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他观察到,许多中国本土中草药与纳米比亚的当地植物有着相通之处,这让他更加坚信中医药文化的普世价值。“像我们当地有一种治疗痘痘的植物,捣碎后敷在皮肤上就能起效,用法和中草药如出一辙。”小虎兴奋地说。
他告诉记者,目前非洲地区的中医推广还较少,中医诊所的数量也有限。学成后,他希望带着中医技艺回到纳米比亚,让更多当地人接纳中医,感受中医药文化的魅力。“当然,更大的一个目标就是在纳米比亚也建起一个像大盘山一样的药用植物园,让更多中草药和药用植物得到研究、保护与利用。”小虎满怀憧憬地说。
选手在比赛中交流。肖健 摄
“这才是真正的中医药课堂。”在比赛现场,来自西班牙的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大三学生高宁第一次将亲手炮制的中药饮片捧在掌心,脸上洋溢着满足与自豪。高宁与中医的缘分始于一场顽疾,从小严重的皮肤病困扰着他,辗转求医无果后,他在中国尝试了中医治疗,没想到一周后便恢复了健康。此后,他放弃计算机专业,自学中文并来到中国学习中医,立志将这“神奇的东方智慧”带到西班牙。
“这次比赛让我真正近距离接触到书本上的知识,比如两种植物看似都带有红色果实,其实药用价值大不一样,需要仔细辨别。”高宁说,接下来他会继续钻研皮肤病领域,希望通过中医帮助那些曾像他一样痛苦的患者,让更多人发现中医药的疗效。
目前,中医药已经推广到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成为连接不同文化、促进人类健康的重要桥梁。在浙江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招生与学生事务部主任吴侃男看来,随着越来越多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中医,他们正成为推动中医药文化“走出去”的“民间使者”。
“这次比赛是一扇展示中医药文化的窗口,让国际学生走进更具生命力的中医药世界;未来也希望有更多外国人通过他们,看到中医药在治疗疾病和养生保健方面的作用,感受到千年中医药文化的别样魅力。”吴侃男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