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锡林郭勒10月30日电 题:跨越半世纪:93岁草原医生与“国家的孩子”的深情羁绊
作者 奥蓝 宝勒尔
在锡林郭勒盟的草原上,93岁的姜永禄老人用65年时光书写了一段跨越血缘的温暖故事。作为当年接运“国家的孩子”的领队,他不仅将300多名孤儿从上海接回草原,更用半生守护见证了这群孩子从襁褓到花甲的生命历程。这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羁绊,如今仍在草原上延续着动人的回响。

六天六夜:用体温焐热300个幼小生命
1960年9月,时任阿巴嘎旗医院院长的姜永禄带着15人接运小组奔赴上海。这支由医生、护士、保育员和会计组成的队伍,肩负着特殊使命——迎接“国家的孩子”。当他们登上载着300多名孤儿的列车时,眼前的景象让所有人揪心:孩子们平均体重不足8公斤,7岁孩童的身高竟不及5岁正常儿童,单薄衣物下裹着瑟缩的小身体,无助的眼神像细针般刺痛着每个人的心。
1800公里的归途,列车行驶了整整6天6夜。没有舒适的座椅,工作人员轮流坐在冰冷地板上,把孩子们抱在怀里哄睡、换尿布、冲奶粉。姜永禄至今记得,他们跟着上海保育员现学育儿技巧:调整喂奶姿势防止呛咳,用勺子一勺勺喂饭,换尿布时动作轻柔得像对待初生雏鸟。当孩子们终于抵达草原时,每个工作人员都熬红了双眼,却把最温暖的笑容留给了这些小生命。

草原阿爸阿妈:用爱筑起温暖港湾
在接运小组奔赴上海的同时,锡林郭勒盟已为孩子们准备好5处保育院。工作人员连夜赶制300套棉衣棉被,牧民们送来羊奶和风干肉,供销社把仅有的两箱苹果全部留给孩子们。当列车抵达时,保育院里飘着小米粥的香气,晒过太阳的被褥带着青草香,保育员们用蒙汉双语说着“别怕,有我们在”。
在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所有“好吃好喝”都优先供给孩子。奶粉断货时,工作人员骑着马挨家挨户收集牧民储存的冻奶坨;孩子们生病时,姜永禄带着医疗队翻山越岭巡诊。当孩子们身体状况稳定后,严格的领养程序随即启动。民政部门定期回访,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在草原阿爸阿妈的蒙古包里,重新获得家的温暖。
姜永禄的相机里存着上千张照片:1969年阿拉坦其其格接种麻疹疫苗时的笑脸,1975年孩子们在保育院排练节目的认真模样,1985年第一批考上大学的“国家的孩子”与他的合影……这些泛黄的照片,记录着草原用爱浇灌的成长轨迹。

爱出者爱返:65载温暖循环
时光荏苒,当年28岁的青年医生已成鲐背老人,火车上哭闹的孩童也步入花甲之年。但这份情谊从未褪色——66岁的王永生像儿子般照顾姜永禄的起居,定居锡林浩特的十几个“国家的孩子”定期组团探望老人,他们帮老人收拾屋子、陪晒暖阳,围坐在一起回忆保育院的岁月。
“当年他给了我第二次生命,现在该我守护他的晚年。”王永生摸着姜永禄布满皱纹的手说。老人听力衰退后,孩子们就凑到他耳边大声说话,或者把想说的话写在纸上。姜永禄总是静静坐着,用浑浊却温暖的目光注视着这群“孩子”,仿佛又看到65年前那个秋天,列车载着300个希望驶向草原的清晨。
“我把孩子们平平安安带回了家,现在看到他们成家立业,有的还找到了南方亲人,我打心底里高兴。”姜永禄用颤抖的手比划着当年接运孩子的动作,窗外的阳光洒在他银白的发丝上,映出岁月沉淀的温柔光芒。(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