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磐安11月17日电 题:大盘山寻药记:大学生与百草的青春对话
作者 张煜欢 刘子琳
当晨光穿透薄雾,将浙江金华磐安大盘山的层林染成金黄,一场特殊的“寻宝之旅”在山野间拉开帷幕。年轻学子们手持任务卡,或俯身灌木丛中轻触叶脉,或蹲在岩缝间细嗅草木芬芳——2025年“大盘山杯”大学生寻药比赛正式进入最核心的野外辨识环节。
11月17日,来自全国25所高校的46支队伍与3支国际队伍齐聚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这座被誉为“天然药库”的生态秘境中,选手们需根据任务线索,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药用植物辨识、科属分类、药用部位标注及功效记录等任务。这场比赛不仅是对药学知识的检验,更是一场融合实践、文化与产业的综合性挑战。
决赛现场,山东中医药大学学生李欣阳几乎是跑着冲进赛场。“每发现一种植物都像解开一道谜题!”她蹲在一丛绿植前,指尖轻抚叶片表面,又凑近细闻气味。书本上抽象的“性味归经”描述,在真实的触感与气息中变得立体可感。这种沉浸式体验,正是比赛设计的核心——让理论知识在自然环境中“活”起来。
浙江中医药大学大二学生徐翰祺的背包里装着上百种药材标本,但大盘山的生态多样性仍让他惊叹:“学校里的百部叶片翠绿,这里的却因秋季枯萎只剩叶脉。但通过气味和手感,我依然能准确辨识。”他站在蜿蜒山道上感慨,某些区域一平方米内竟能发现七八种药材,这种资源密集度远超课本描述。
林间沙沙的记录声与偶尔的低声讨论交织成独特的竞赛旋律。有人因认出珍稀药材欢呼,有人为区分形态相近的植物陷入沉思。没有标准答案的考场上,大自然是最严格的考官——叶片纹理的细微差异、气味浓淡的层次变化,都可能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
这场比赛对药学学子而言,更像一场“成人礼”。当指尖触碰到带着晨露的叶片,当鼻尖萦绕着泥土与草木的混合气息,千年本草智慧通过一次俯身、一次触摸完成代际传递。抽象的“君臣佐使”配伍理论,在真实的植物群落中变得触手可及。
作为“中国药材之乡”,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国内唯一以野生药用生物种质资源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家级保护区。这里繁育着200科以上药用植物,堪称中医药文化的活态基因库。而今天,年轻学子的脚步正为这条文化根脉注入新活力——他们用现代科学视角重新审视传统智慧,用青春热情点燃文化传承的火种。
“大盘山药用植物园历经十余年建设,已形成集活体保护、科普展示与科研于一体的综合平台。”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药用资源研究中心主任浦锦宝表示,“我们希望通过科研实践与赛事活动,推动资源保护向产业应用转化,让年轻人在与本草对话中读懂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