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速览

数字戒断实验:年轻人如何逃离“永远在线”的困境?

时间:2025-11-19 22:16:42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付子豪

在数字信息如潮水般涌来的今天,许多年轻人正经历着一场无声的“数字马拉松”——他们被要求“永远在线”,工作与生活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然而,一股新的潮流正在兴起:年轻人开始尝试“数字戒断实验”,通过短暂“离线”来夺回属于自己的时间与空间。

“永远在线”: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

陈明,一位娱乐公司的策划,曾深陷“永远在线”的困境。每当他试图沉浸在书本中时,微信的弹窗总是不合时宜地打断他的思绪。他无奈地发现,自己至少要点开手机十几次,才能勉强读完几页书。这种被数字信息牵着鼻子走的生活,让他感到疲惫不堪。

“我不敢不看手机。”陈明坦言,在他的工作环境中,两分钟不回消息就可能招致同事的电话“轰炸”。即便下班回家,他也得时刻保持在线状态,生怕错过任何重要信息。这种“永远在线”的惯性,让他仿佛置身于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中,无法停歇。

同样感受到这种压力的还有大学学生会联络部部长周开。她的微信界面置顶了114个聊天框,包括几十个工作群和重要联系人。每当有新消息提示,她都会立刻查看,生怕因为回复不及时而耽误工作。然而,这种“发消息本身不累,但频繁查看却让人疲惫”的状态,让她感到既空虚又无力。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宋健林老师指出,数字媒介对注意力的破坏并非个人问题,而是高度媒介化时代的必然。碎片化的数字信息正在重塑我们的生活方式,手机作为人的创造物,最终却可能成为主宰人的“异化”力量。

“戒断实验”:找回失落的感官

面对数字信息的围攻,一些年轻人开始尝试“数字戒断实验”。大一新生林晚晴就是其中之一。她发现自己的时间被屏幕“偷”走了,国庆假期的一天里,她竟然看了12个小时的电视剧,直到眼睛疼、腰也酸才停歇。然而,这种低质量的“放松”过后,她只感到更深的空虚和自责。

于是,林晚晴决定进行一次戒断网络的“实验”:每天晚上设定3个小时的“勿扰”模式,关掉网络。起初,她总觉得有消息进来,摸下手机才会安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逐渐进入了状态,感受到了那种完整的、没有被切碎的沉浸感。她重新找回了高中自习课时的纯粹与专注,也重新训练了自己的注意力。

陈明则选择了去植物园徒步作为自己的“戒断实验”。他扫码入园后便将手机关机,装进背包深处。在徒步的几个小时中,他看了荷花、穿过了水杉林,甚至仿佛听见了虫子在落叶堆里拱来拱去的声音。这种与自然亲密接触的体验,让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放松与宁静。

在云南旅居的廖佳鑫则进行了更为彻底的“戒断”。她每天只在晚上半个小时集中回复友人、家人的消息,其余时间则用于睡觉、看书、修剪花枝或逛古城。这种远离手机的旅行,治好了她的精神内耗,让她重新找回了属于自己的时间。

“离线”之后:数字生活何去何从

然而,“离线”并非易事。林晚晴无奈地表示:“可是你最后还是得打开手机。”在短暂“离线”之后,她依旧得去回复一大堆无意义的消息。廖佳鑫也早已结束旅居生活,只能期待着下个假期可以复刻一次“无手机”旅行。她坦言:“如果真的没有手机,其实可能寸步难行。”

宋健林老师指出,“我们今天的生存已经是和网络高度捆绑的,你很难从物理意义上切断。”但他也强调,尽管彻底戒断并不现实,但个体依然可以有意识地去对抗这种技术的“异化”。他本人就在尝试中寻找平衡,比如有意识地搁置部分不那么紧急的信息,以及组织学生参加读书会等沉浸式阅读活动。

回归工作的廖佳鑫开始试着迁移旅居时的方法,集中时间段回复消息;林晚晴也在探索数字生活的边界,除了定期“免打扰”外,还在工作日卸载了短视频软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尝试着不同程度的数字戒断,在持续在线与主动离线的反复中寻找着更自主、更清醒的数字生存方式。

“不是被动地逃避,而是主动地去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陈明如是说。每周的半天“离线”时间,就像是他马拉松途中的补给站,让他得以喘息、重新校准方向,而后重返数字洪流。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陈明、林晚晴、廖佳鑫、周开为化名)

实习生 习馨元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沈杰群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