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南昌11月15日电 (记者 李韵涵)作为中国出土文物品类最丰富、规模最宏大的典型西汉列侯墓葬,海昏侯墓自考古发掘之初便以百余公斤黄金器物惊艳世人。今年恰逢海昏侯墓考古发掘成果公布十周年,随着实验室考古与科技保护技术的深入应用,海昏简牍的发掘与研究迎来重大突破——不仅数量持续更新,更有多项内容填补考古空白,引发学界与公众广泛关注。
从“泥团”到国宝:简牍数量增至5795枚
海昏侯墓主刘贺是汉武帝之孙,一生历经昌邑王、“汉废帝”、海昏侯三重身份转变,其墓葬出土的数千枚简牍成为研究西汉历史的重要文献。据海昏侯墓考古发掘领队杨军回忆,简牍刚出土时呈团状泥块,甚至被误认为污泥险遭清理。后经专业确认,这些“泥团”中竟藏有失传1800余年的《齐论语》和秦汉时期全本《诗经》。
11月11日,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文物修复室内,工作人员正在清洗一枚简牍。中新社记者 李韵涵 摄
湖北荆州文物保护中心主任方北松近日透露,随着清洗保护工作的推进,原本粘连的简牍被逐一分离,数量从最初的5200余枚增至5795枚。这一更新不仅体现了考古工作的严谨性,更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更丰富的材料基础。
全本《诗经》与失传《齐论语》:考古史上的双重突破
简牍内容的揭秘同样令人振奋。杨军介绍,首次红外扫描即发现《诗经》痕迹,但经保护清洗后再次扫描,根据“诗三百五篇,凡千七十六章,七千二百七十四言”的简文,确认海昏侯墓随葬的《诗经》为全本,且是目前考古所见存字最多的版本。这一发现为研究《诗经》的传承与演变提供了珍贵实物证据。
11月11日,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文物修复室内,数枚简牍被扫描至电脑。中新社记者 李韵涵 摄
更令学界震惊的是,简牍中还记载了《齐论语》的失传篇章“智(知)道”。杨军引用简文“孔子智(知)道之易也,易易云者,三曰。子曰:此道之美也,莫之御也”指出,这是东汉之后历代学者未曾见过的孔子原话,为《齐论语》的正统性提供了直接证据。相关话题近日在社交媒体引发热议,公众纷纷猜测全本《诗经》是否会进入课本。对此,杨军回应称,虽目录简证明墓葬《诗经》为全本,但受保存条件限制,内容能否完整留存仍需进一步确认。
图为海昏侯墓出土《诗经》相关简牍。(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儒家经典与多元文献:西汉贵族藏书风貌的生动写照
杨军总结称,海昏侯墓简牍以儒家经典为主,涵盖《论语》《礼记》《春秋》及占卜文献《易占》等,印证了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广收篇籍”的文化政策。此外,简牍中还包含文书、方技、六博棋谱及随葬物品签牌等,其中六博棋谱的发现为研究这一“古代桌游”的玩法提供了关键线索。
“随着研究与释读工作的推进,海昏简牍的内容将持续‘上新’。”杨军透露,部分最新修复的简牍将于不久后展出,向公众揭开更多西汉历史的神秘面纱。(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