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长沙10月31日电 (张雪盈)“此次长沙之行,让我对‘中国智造’有了更具象的认知。”《菲律宾星报》记者雷尼尔·艾伦·罗达在参观“黑灯工厂”后感慨道,精准作业的智能机械臂与自主控制的智能系统,让他真切感受到中国制造业的转型速度与长沙的经济活力。
10月25日至30日,来自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等9个国家的16家海外媒体代表及外籍网络达人走进湖南长沙,探访中联智慧产业城、马栏山视频文创园、千年学府岳麓书院、橘子洲景区等地,深度体验长沙在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创新成果与“山水洲城”的独特魅力。

触摸“智造”硬核实力:从黑灯工厂到AI中医
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长沙正以“智造”为引擎加速奔跑。数据显示,2024年长沙人工智能核心产业产值达369亿元,相关企业超2500家。走进湖南超能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能弹奏音乐的机器人乐队、会艾灸的中医机器人、智能安保机器人等产品令外媒记者驻足拍摄。“这些创新产品能让日常生活更便利。”马来西亚《星洲日报》记者戴小同表示,马来西亚企业需借鉴此类技术拓展业务,他将持续关注马中企业合作。
在湖南肆玖科技有限公司,激光雕刻机与烫画机让DIY文化衫创作变得高效便捷。柬埔寨新闻社副部长耶·陈达·坎泰认为,这些小型设备可为柬埔寨中小企业与副业创业者提供低成本创业基础,他将通过报道推动双方合作。由马栏山音视频实验室研发的AI智能译制系统,正助力中国微短剧“出海”。“语言本地化是文化交流的关键。”菲律宾《马尼拉标准报》记者朱莉·安·洛普指出,技术创新不仅能降低企业成本,更可促进全球文化传播。

体验科技赋能文脉:光影剧场与数字烟花的交融
古建实景光影剧场《花开橘洲·江天暮雪》以宋代画家宋迪创作《潇湘八景》为灵感,融合戏剧与光影艺术,打破固定座位限制,让游客在亭台楼阁间“一步一景、一景一戏”。泰国《曼谷邮报》记者朱塔玛斯·塔迪希姆罗姆感叹:“这场表演充满巧思,完美示范了科技如何为文化叙事服务。”
夜幕下的长沙湘江两岸,摩天大楼灯光璀璨。作为“24小时城市”代表,长沙夜间消费占全天60%,带动超100万人就业。被誉为“中国烟花之乡”的浏阳,将千年火药技艺与光电艺术结合,打造数字艺术烟花。老挝巴特寮通讯社记者佩特萨莫·蓬蒙尼称赞:“当文明通过技术重新演绎,烟花便展现出惊人的文化创造力。”

探寻活力城乡脉动:茶园星空与千年窑火的对话
长沙县金井镇以“村企共建”模式将茶园变景园,投资千万元打造的“茶观天象”金井天文台成为热门景点。老挝《万象时报》记者拉姆丰·帕桑通认为,这一创想融合了科技与人文,既传播知识又带动就业,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优秀范本。
在望城区铜官街道,海外媒体代表走访龙窑遗址与铜官老街,体验制陶乐趣。作为世界釉下多彩陶瓷发源地,长沙铜官窑曾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将数万件陶瓷制品销往海外。如今,70余家陶艺馆汇聚非遗大师与手艺人,让千年窑火持续燃烧。缅甸未来新闻社执行社长张翀表示:“长沙既展现了人工智能赋能的未来图景,也揭示了中国乡村发展的无限可能。”
泰国公共电视台内容总监斯塔帕科恩·斯里萨鲁特瓦萨纳计划制作一小时长沙专题视频,向海外展示这座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城市。“想让大家看到一个现代化的长沙,更看到一个有历史深度与未来视野的中国城市样本。”(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