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保障认知存在差异,超六成受访大学生期待学校开设专项课程或讲座——大学生实习权益保障体系待完善
实习是大学生积累社会经验、提升职业能力的重要环节,但近年来,协议不清、无偿加班、薪资克扣等问题频发,甚至存在付费实习陷阱,引发广泛关注。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面向全国高校大学生发起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234份,揭示了当前大学生实习权益保障的现状与期待。
实习权益知识来源多元,学校成主要渠道
调查显示,受访大学生获取实习权益相关知识的途径多样,其中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或老师占比最高(67.91%),社交媒体平台(46.55%)、招聘网站(43.96%)和企业官方招聘平台(39.35%)位列其后。亲友、学长学姐介绍(38.50%)和媒体报道(36.62%)也是重要来源,仅有7.12%的受访者从未主动了解过相关信息。
就读于中国传媒大学的李宁淳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实习时,入职第一天便签订了详细的实习协议,薪资、工作时长、加班补偿等条款清晰明确,让她感到安心。相比之下,江苏某高校的史丽颖曾在建筑公司实习,未签订协议,虽未遭遇实质性权益侵害,但如今仍对潜在风险感到担忧:“如果遇到问题,可能会因担心影响实习评价而选择隐忍。”
近四成受访者对实习权益了解有限,权益受损现象仍存
调查发现,仅12.49%的受访者对实习权益“非常了解”,49.55%表示“部分了解”,而34.15%和3.81%的受访者分别表示“不太了解”和“完全不了解”。在协议签订方面,59.09%的受访者会留意签订相关协议,但30.53%的人不会仔细查看内容,9.18%的人偶尔留意,1.20%的人从未关注过。
四川某高校的毛泽宇曾因协议未明确薪资标准而遭遇克扣,他坦言:“当时对如何维权了解不足。”类似情况并非个例。调查显示,39.30%的受访者认为实习单位保障到位,52.46%表示基本保障但仍有部分权益受损,8.24%则遭遇过多项权益受损,问题包括无薪加班、薪资低于最低标准、协议不规范、劳动保护不足等。
法律法规逐步完善,非实践教学实习权益保障待明确
针对实习生权益,国家已出台多项政策。2019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和规范普通本科高校实习管理工作的意见》明确,高校和实习企业需为学生提供安全健康的环境,不得安排学生到娱乐性场所实习,不得违规收费或扣押证件,并要求签订三方协议,规范工作时长和劳动报酬。2021年,教育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进一步要求职业学校岗位实习须签订三方协议,并附示范文本,明确实习报酬、禁止收费和扣押证件等条款。
然而,对于学生自主寻找的非实践教学实习,由于与实习单位建立的是劳务关系而非劳动关系,权益保障需通过劳务合同约定。专家指出,即使未签订劳动合同,双方仍可签订劳务合同或通过聊天记录明确权利义务,受《民法典》保护。
学校、企业、平台多方行动,共筑实习权益保障网
高校在实习权益保障中扮演重要角色。北京科技大学通过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举办“周三就业帮”等活动,系统讲解实习信息获取、权益维护等内容。清华大学法学专业学生王思语通过学校职业发展沙龙和自主检索案例提升维权意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陶方阳则通过社交媒体学习相关知识。
企业方面,李宁淳所在的公司不仅签订详细协议,还为实习生购买团体意外险,覆盖上下班路途,让她感到“被重视”。BOSS直聘等求职平台也加强审核,要求企业明确薪资范围和实习时间,实施“三重审核标准”,并对违规行为持续追踪处置。
超六成受访者期待学校支持,完善保障体系需多方共担
调查显示,66.88%的受访者希望学校开设实习权益保障课程或讲座,63.34%期待学校协助解决纠纷,58.77%希望提供咨询服务,51.84%呼吁严格审核实习单位资质。北京科技大学每年举办实习生专场双选会,审核企业资质,并带领学生走访企业,促进实习意向达成。
苏州科技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徐银香等在《“责任共担”视野下实习生权益保障问题的调查分析》中提出,政府、高校、企业、学生和社会需共同承担责任。政府应健全法律法规、加强监管;高校需深化教学改革、加强过程管理;企业应落实政策要求、签订协议并购买保险;学生则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谨慎选择实习单位。徐银香强调:“高校学生实习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
结语:实习权益保障需持续发力
从调查结果看,多数正规企事业单位对实习生权益保障较为到位,但部分问题仍需关注。完善实习权益保障体系,既需要出台更明确的政策法规、加大监管力度,也需提升学校支持能力、强化学生维权意识。只有多方协同,才能为大学生实习撑起“保护伞”,助力其顺利迈向职场。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毕若旭 程思 实习生 王辰洛 孙子骐 张成杰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1月17日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