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10月30日电 (记者 孙自法) 10月28日至29日,由“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主办的科学创新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本次大会以“科学创新引领可持续未来”为核心主题,吸引了来自全球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科研机构负责人、院士专家、高校代表等500余位嘉宾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国际科技合作新模式,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ANSO科学创新大会现场。ANSO秘书处 供图
大会设置开幕式暨全体会议、三场专题分论坛及闭幕式总结等环节,议题涵盖可持续发展、人工智能治理、科技能力建设三大核心领域。在可持续发展分论坛中,中外专家围绕喜马拉雅山脉冰冻圈监测、粮食安全保障、植物多样性保护等议题展开案例分享,提出“科技赋能生态保护”的具体实施方案;人工智能分论坛则聚焦技术伦理与治理框架,20余位学者就数据隐私保护、算法偏见修正等议题达成初步共识。
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能力建设分论坛成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的焦点。来自清华大学、剑桥大学等机构的代表提出“跨国联合培养计划”,计划未来三年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500名跨学科科技人才。该议题直接呼应了ANSO秘书处发布的《全球科技能力建设白皮书》中关于“消除数字鸿沟”的倡议。
大会期间,由ANSO牵头发起的“人工智能发展与治理国际研究网络”正式成立。该网络汇聚了中科院、牛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23家顶尖机构,旨在建立全球性AI治理标准体系。网络首任轮值主席、中科院院士梅宏表示:“我们将通过年度峰会、联合研究项目等形式,推动技术开发者与政策制定者对话,确保人工智能发展符合人类共同利益。”
在圆桌讨论环节,ANSO理事单位负责人围绕“开放科学与创新共促包容性发展”展开辩论。巴基斯坦科学院院长Atta-ur-Rahman教授指出:“科学无国界,ANSO平台已促成中巴联合实验室在沙漠化治理领域取得突破,这种模式应推广至更多发展中国家。”
作为本次大会的重要延伸,接续举办的ANSO会员大会和理事会将审议《2025-2030战略规划》,并选举产生新一届领导机构。据ANSO秘书处透露,未来五年将重点推进三大行动:设立“一带一路”科技合作基金、建设跨境联合实验室网络、推出科技人才流动计划。这些举措与大会期间发布的《北京宣言》形成呼应,宣言明确提出“到2030年实现科技合作项目覆盖50个‘一带一路’国家”的目标。
自2018年成立以来,ANSO已发展成拥有67个成员机构的全球最大科技合作网络。其发布的《全球科技创新指数报告》显示,通过ANSO平台促成的跨国合作项目,平均研发效率提升40%,成果转化周期缩短25%。正如大会主席、中科院院长白春礼所言:“在人类面临气候危机、公共卫生挑战的当下,ANSO正成为破解全球性难题的关键力量。”(完)
 猜你喜欢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