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锡林郭勒10月30日电】题:鲐背之年的暖心羁绊:一名草原医生与‘国家的孩子’半世缘
作者:奥蓝 宝勒尔
在锡林郭勒盟的草原深处,93岁的姜永禄老人用半个多世纪守护着一段特殊亲情。1960年,时任阿巴嘎旗医院院长的他带领16人接运小组,将300多名南方孤儿接回草原,从此与这些‘国家的孩子’结下不解之缘。

1960年9月,刚完成安徽孤儿医疗抢救工作的姜永禄,以锡林郭勒盟接运组领队身份奔赴上海。这支由医生、护士、保育员组成的16人团队,在1800公里的铁路上创造了生命奇迹。
‘孩子们平均体重不到8公斤,7岁孩子还没5岁正常孩童高。’姜永禄回忆时,声音仍带着疼惜。列车行驶的6天6夜里,医疗团队轮流值守:有人抱着哭闹的孩子哄睡,有人蹲在过道冲奶粉,有人跪在地板上换尿布。‘我们从上海保育员那里现学育儿技巧,喂奶姿势要托住颈部,换尿布必须轻柔如羽毛。’

在接运队伍奔赴上海的同时,锡林郭勒盟已建成5处保育院。工作人员连夜赶制300套棉衣,牧民们送来晒过太阳的羊毛被褥,供销社特意预留两箱苹果给孩子。
‘所有好吃的都要紧着孩子。’姜永禄记得,奶粉断货时,大家骑着马到牧民家收集冻奶坨,牧民总是摆着手说:‘这是国家的孩子,奶子白给!’当孩子们身体稳定后,严格的领养程序随即启动。民政部门定期回访,确保每个孩子都在温暖的蒙古包里重新拥有家庭。
下乡工作时,姜永禄总会带着相机绕道探望。他蹲下来与孩子平视聊天,然后按下快门。‘这些照片是我和孩子们的牵挂,也是生命里最温柔的音符。’

65年光阴流转,当年火车上哭闹的婴儿已年过花甲。66岁的王永生至今保存着姜永禄送的毡帽,‘他给了我第二次生命,现在该我照顾他了。’如今他和姜老的子女轮流照料老人起居。
每周都有‘国家的孩子’结伴来访。他们帮老人收拾屋子,陪他在院子里晒太阳,回忆保育院里抢吃苹果的趣事。尽管姜永禄听力衰退,但总是静静坐着,看着这些‘孩子’围在身边。
‘当年我发誓要把孩子们平安带回草原,给他们遮风挡雨的家。’姜永禄抚摸着泛黄的老照片,‘现在他们有的寻亲成功,在草原和南方都有了亲人,我真的从心里高兴。’这段跨越半个世纪的亲情,在锡林郭勒的草原风中,永远温暖如春。(完)
